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日本如何洗白“九·一八”:从美化侵略到掩盖真相

0
分享至

“九·一八”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东北沦陷、抗日战争拉开序幕,国仇家恨,历历在目。然而在日本,情况却完全不同,这场侵华战争被淡化为“满洲事变”,在历史叙述、媒体再现和民众认知中始终带着模糊、扭曲甚至遗忘的色彩。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两国的历史认知差别,更揭示了日本社会面对战争责任时的摇摆与回避。


日本宣扬侵华的图册

一、日本官方的态度:动态与模糊

战争时期,日本把“九·一八”宣传为“自卫”。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然后开始炮击中国东北军营地并进攻沈阳。当时日本的借口是“维护南满铁路”“保护日本侨民安全”,把侵略包装成“自卫”,当时的教科书和宣传电影也配合这种口径,把东北描绘成等待日本“开拓”的土地。


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被炸现场

八国联军侵华后,1901年,清政府被迫和包括日本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日本获得了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益,细节见我以前的文章《侵华岂是“事变”?警惕日本及精日分子偷换概念》。为长期霸占中国东北,日本不但在当地挖矿建厂,还大量移民,通过宣传和教育,把中国东北说成是他们“祖居地”,来东北就是“回老家”,中国人反抗,他们就“自卫”。


日本招募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海报

日本战败后,东京审判确认“九·一八”是日本侵略的起点,但在日本国内教科书和主流叙事中,它往往被写成“关东军部分军官的暴走”,把日本政府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1972年,中日建交,出于当时两国友好的需要,日本国内一些人开始反思历史问题。部分教科书直言“九·一八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一些学者和教师也在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但这种努力始终面临保守力量的阻挠。

进入21世纪,随着历史修正主义的抬头,日本政界和教材又出现淡化甚至粉饰侵略战争的倾向,“侵略”一词被谨慎回避,代之以“事变”“国际矛盾”“资源压力”。“九·一八”的侵略性,再次被掩盖。

二、日本媒体的态度:宣传与遗忘

战争时期,日本主流媒体都和侵略者合流,“九·一八”侵华战争爆发后,各媒体迅速接受并放大了关东军的说法,将柳条湖爆破归咎于中方,通过大量报纸号外、杂志特刊与无线广播把事件包装为正当行动;同时媒体之间为抢“头条”展开激烈竞争,军方又通过组织记者参观、提供“证据照片”、以及施加行政压力等方式,引导舆论朝对军部有利的方向发展。

如1931年9月19日的《东京朝日新闻》就以《奉军爆破满铁线,日中两军开启战端》(奉軍満鉄線を爆破、日支両軍戦端を開く)为题发文,美化了日本的侵略行为。《产经新闻》更是大肆呼吁日本要保卫“日本民族的血汗结晶和特殊权益”。随后的新闻纪录片、社论都强调“正义出兵”,这样,“九·一八”在日本公众眼里成了一场“天经地义”的行动。


《东京朝日新闻》对“九·一八的报道

战败之后,媒体的态度并没有迅速转向批判。1945年后的日本新闻更关心日本自己遭受的伤害,如原子弹轰炸、东京空袭等,而且还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界定为1941-1945年,即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开端,刻意忽略中国战场,力图掩盖其侵华罪行,把自己包装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具体表现,见《原子弹烟幕下的战争罪责:日本如何用“受害”叙事洗白侵略史》一文。正因为媒体的刻意回避,“九一八”也在日本社会讨论中长期缺位,即使提及,多数媒体仍习惯用“满洲事变”这一相对中性的词汇。


《产经新闻》对”九·一八“的报道

直到1970年代,NHK、《朝日新闻》等才开始做专题,挖掘“九·一八”的内幕,揭示关东军的阴谋。这些报道让一部分日本人第一次意识到“九·一八”并非某些军官的偶然“暴走”,而是国家扩张战略的必然一步。然而这种反思性的报道从未成为主流。

三、日本民众的态度:陌生与零碎

如果说历史叙事和媒体报道塑造了“九·一八”的框架,那么普通日本民众的认知则更为零散和分裂。

战争时期,日本普通民众几乎都是支持对外侵略的,男女老少都以各种形式支援前线。只不过,他们不认为派兵到海外打仗是“侵略”,而认为是为日本的“生存”而战。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参与了对外战争,连寺庙的和尚都穿上军装走向战场,一些作家也组成了“笔部队”,通过对战争的描绘,煽动民众对战争的热情。战后,有人说“原子弹下无冤魂”,这话一点也不假。


日本大学生“踊跃参军”

日本战败后,经历过战争的一代,对战争的认知出现了二元性:一方面,一些人仍然相信当年的宣传,把“满洲”视为拓展生存空间的乐土,把战败视作“隐忍”;另一方面,战败又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于是倾向于强调“日本也是受害者”。这种叙事里,加害与受害纠缠在一起,侵略的责任被模糊化。

战后成长的一代,受教育影响更大。由于教科书在几十年间反复摇摆,而且日本并无全国统一的教材,结果是有人接受过“侵略论”的教育,也有人在课堂上只听过“关东军的暴走”,同一代人之间对“九·一八”的认知差距极大。

至于当代年轻人,情况更为明显。调查显示,能准确说出“九·一八”意义的日本年轻人比例极低。在他们眼里,“九·一八”顶多是新闻里出现的一个地缘政治名词,与现实生活无关。这种陌生感说明,“九·一八”已逐渐被排挤出日本人的日常记忆。

当然,日本也有少数民间团体和学者,坚持通过举办展览、出版研究著作的形式,努力让社会了解“九·一八”的真相,但他们的声音在主流舆论场中往往显得孤立。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综上所述,日本对“九·一八”的态度,有过认罪表述,但主流观点始终回避罪责、淡化侵略,甚至玩弄文字游戏,以“事件”“事变”等中性词汇来描述侵华战争,以国家公祭、来华“慰灵”等拜鬼行为营造自己才是“受害者”的舆论。但日本侵华的累累罪行,不容篡改、不容遗忘,有良知的中国人,应当努力宣传日本的战争罪行,通过全方位的研究、揭露、宣传,在国际舆论场上形成正确的二战史观,从而迫使日本正视“九·一八”并对华深刻反省、谢罪,进而推进中日关系走上正常发展的路径。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夷门王生 incentive-icons
夷门王生
深入剖析国际问题
79文章数 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