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结束第四轮贸易磋商并敲定初步框架共识后,第一个迅速反应的国家并非欧盟成员,也非亚太地区的传统伙伴,而是长期标榜“战略自主”的印度。
9月初,中美代表团于马德里展开第四轮经贸对话,历经多轮密集磋商,双方最终宣布就关键贸易议题达成“基础性框架协议”。
据多家国际主流媒体报道,尽管协议具体条款尚未对外披露,但已包含“逐步取消单边歧视性关税措施”以及“在特定经济领域实现对等合作”等核心承诺。
对全球市场而言,这标志着两个最大经济体在经历多年摩擦后首次释放出明确缓和信号。即便协议尚属阶段性成果,金融市场已提前作出积极回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稳,亚洲主要股指短线拉升,欧洲三大股市亦同步上扬。
美国虽未完全实现其初始诉求,但能够以平等身份重建与中国的沟通渠道,被视为避免全面脱钩的现实主义举措,此举为动荡中的全球贸易体系注入了一剂“稳定剂”。
就在马德里会谈结果传至南亚的当天,新德里立即发布声明,提议重启停滞已久的印美双边贸易谈判进程。此前数周,印度政界与舆论仍弥漫着对美方的强烈不满情绪。
导火索源于华盛顿以“市场准入不对等”为由,对印度部分出口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直接冲击莫迪政府力推的“制造强国”与“出口驱动”战略。印度媒体广泛渲染美方“违背承诺”,将矛头直指拜登政府,国会辩论中反美言论频现。
社交媒体上,大量网民呼吁印度联合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组建“抗美经济阵线”,主张以强硬姿态反击美方贸易施压。一时间民族主义浪潮高涨,执政党内鹰派人物公开反对任何对美妥协方案,斥责此类举动为“牺牲主权换取让步”,外界普遍判断印美关系短期内难以破冰。
然而仅数日之内,莫迪内阁立场出现戏剧性转变——印度商务部不仅正式宣布恢复与美国的贸易磋商,更主动释放信号,表示愿就知识产权执法、数字税制改革、数据跨境流动等敏感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对于此前激烈反对与美谈判的公众而言,这一转向堪称突兀。知情官员向媒体透露,政府高层连夜召开多次闭门会议,最终形成一致判断:若持续固守对抗姿态,恐错失与美国修复关系的关键窗口,在中美关系回暖的新格局下陷入被动孤立。
换言之,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经济压力,现实考量促使新德里做出战术回调。印度财经分析人士指出,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者信心已因贸易不确定性而动摇,部分跨国企业暂缓在印产能扩张计划,资本流入速度明显放缓,这对依赖外资拉动增长的印度构成严重警示。
尽管民间起初质疑政府“为何突然屈服于美国压力”,但很快有学者在主流电视节目中强调,维持开放且稳定的对外经贸通道,才是支撑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公开表示:“当华盛顿与北京都能重启对话,我们没有资格把自己排除在全球协商之外。”该观点被印度各大媒体反复引用,有效缓解了公众层面的情绪对立。
从客观形势来看,印度此次调整可谓顺势而为。正如多位地缘经济专家所言:“当中美暂时搁置争端,下一个被聚焦的贸易对象很可能就是那些体量适中、抗压能力有限的新兴市场。”
印度虽位居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但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外贸依存度高度集中于欧美市场,尤其在高科技设备引进、能源采购和财政融资方面对美国存在结构性依赖。简言之,尽管拥有十亿级人口红利和较高增长潜力,印度远未达到可与美国平等博弈的实力层级。一旦美方启动新一轮贸易施压机制,新德里极有可能成为优先目标。
事实上,印度国内早有预警声音。多家财经报刊曾以“别沦为菜单上的选项,要争取坐进谈判厅”为题发表评论,直指潜在风险:若继续与美国僵持不下,印度将在全球供应链重组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惯于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数字服务税争议、农业补贴限制等议题作为杠杆,通过威胁或实施关税制裁迫使贸易伙伴让步,印度此前已有多个行业因此受损。
马德里会谈之后,印度媒体普遍研判美国将“寻找新的谈判突破口”。而当前正处于经济增长放缓周期、亟需外部投资与技术输入的印度,恰好符合“具备足够商业价值却又缺乏反制手段”的特征,因而极易成为华盛顿下一阶段重点施压对象。正因如此,莫迪政府此次快速转向被不少分析视为一次精准的战略预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