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洒落在兴县蔚汾河上,河面泛起粼粼波光。一群赤麻鸭呼啸飞至,或振翅高翔,或嬉水游弋,红褐色羽毛在晨光中格外夺目。这片沉寂多年的河流,正重新焕发生机。84岁的马玉明老人凝望着这一幕,脸上漾开笑意:“瞧这些精灵,多稀罕!搁二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啊!”
作为蔚汾河沧桑巨变的亲历者,马玉明对这条“母亲河”的往日痛楚记忆犹新。“1996年那场大水,沿河房屋无一幸免,洪水退去后淤泥一米多厚,清了三个多月才见底。”他声音低沉,眼中掠过一丝阴影。那时的蔚汾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垃圾堆积、污水横流,汛期洪水如猛兽,威胁着两岸居民。
从小在河边长大的白拖蛮,也对昔日的蔚汾河感慨万千。“生态最差的时候,河里臭气熏天,鱼虾几乎绝迹。”他回忆道,转而笑容满面地说,“环境好了,水鸟也回来了,赤麻鸭、鸳鸯、大雁都来了!”
今天的蔚汾河,早已旧貌换新颜。沿河漫步,只见霓虹闪烁,现代玻璃幕墙与潋滟水光交相辉映,人行步道蜿蜒舒展。音乐喷泉随旋律起舞,灯光水色交织出绚烂画卷。这里已成为兴县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吸引无数游客与市民纷至沓来。
这一转变,源于兴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持续努力。兴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蔚汾河综合治理项目,便是其中的生动实践——通过建设污水分流箱涵,有效遏制污水直排,恢复河道清澈;修建人行步道,构建“空—地—水”立体观光体系,提升市民亲水体验。
在治污方面,兴县大力推进燃气锅炉改造,淘汰燃煤锅炉66台,新建两座污水处理厂,完成7.4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在净气方面,通过严格管控措施,2024年全县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01天,位列全市第三。在植绿添彩方面,则坚持“绿化、彩化、财化”协同推进,实施身边增绿工程。2022年,静兴高速、北山公路、瓦裴线三条通道绿化共完成人工造林1.91万亩。截至2024年底,全县累计造林165.0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的11.28%提升至19.02%,“兴县蓝”已成为常态,绿色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此外,兴县还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设立林长286名,聘用护林员1600名,实现“林长+管护员”全域覆盖,层层压实责任,凝聚护绿合力。
治河护河,终迎水清岸美、鸟翔鱼跃。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已成为兴县人的生活日常。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饭后的人们扶老携幼,漫步“口袋公园”。孩子们嬉戏玩耍,大人们闲谈跳舞,幸福祥和的气息弥漫在这片3168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上。
生态“红利”也在持续释放。随着蔚汾河环境提升,周边文旅产业悄然兴起,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欣赏这里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兴县正以蔚汾河为纽带,推动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让蔚汾河成为兴县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引擎。”县相关负责人语气坚定。
傍晚的蔚汾河畔,依旧人流如织。马玉明老人踱步于河边,望着嬉戏的孩童、健身的市民、精致的景观,满面欣慰:“推窗见绿,出门是景!这日子,舒坦!”蔚汾河的变迁,已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对当下的生活满怀感恩。
“这好光景,得守住!”马玉明望向波光荡漾的河面,轻声却坚定。此时,一群赤麻鸭掠过水面,啼声清脆,仿佛在回应这片土地的期盼。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亚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