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五点半,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繁华地段,某五星级酒店的厨师团队正在人行道上娴熟地翻炒着锅铲。38元一份的黑椒牛柳套餐、15元两只的虾饺皇、3元一个的奶黄包,这些原本在奢华餐厅里售价不菲的美食,此刻正通过临时摊位走向寻常百姓家。排队人群中,既有刚下班的白领,也有特意赶来的附近居民,甚至还有拖着行李箱的游客驻足购买。
这并非个别现象。从济南索菲特到郑州希尔顿,从南京金陵到长沙君悦,高端酒店纷纷走出象牙塔,在街边支起摊位。这场看似"自降身段"的行动背后,是酒店业面对市场剧变的艰难转型:2023年旅游市场呈现出"高频次、低消费"特点,"特种兵旅游"兴起让过夜客人减少,酒店坪效持续走低至10元/平方米,仅相当于海底捞的十分之一。
"摆摊不是目的,而是探索坪效提升的试验。"酒店行业顾问指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新模式,重构人力资源配置。"“来了速聘”灵活用工平台数据显示,酒店摆摊潮期间相关用工需求增长300%,其中90%为4-8小时的短期岗位。
在重庆某五星级酒店的后巷,26岁的面点师傅小李同时服务着两个"雇主":上午在酒店厨房制作茶点,傍晚通过“来了速聘”平台接单到摆摊点现场制作煎饼果子。"基本工资加上摆摊提成,月收入比之前纯做酒店高出40%。"更让他满意的是,平台还为他匹配了周末到其他酒店帮厨的零活。
这种灵活用工模式正在解构酒店传统的人力结构。重庆某高端酒店总经理算了一笔账:通过"来了速聘"平台采用"核心团队+弹性用工"模式后,人力成本从占营收的30%降至18%。"摆摊时段需要额外20名员工,但只有5名是酒店正式工,其余都是通过平台招募的临时人员,按小时计费。"
这场变革也在重塑酒店人才的价值链。某酒店西点主厨王师傅通过“来了速聘”平台承接了3家酒店的烘焙产品外包业务。"现在同时为5个摊位供应甜品,收入是原来的3倍。"他正准备组建自己的工作室。
摆摊经济还催生了新型职业角色。28岁的张晓同时担任着两个酒店的"摆摊策划师",她通过“来了速聘”平台接单,为不同酒店设计摊位形象和营销方案。"这个岗位以前根本不存在,现在成了热门需求。"她的客户名单里已有6家高端酒店,月收入突破2万元。
随着夜幕降临,重庆某五星级酒店的摊位前排起长队。酒店值班经理指着现场工作人员说:"收银员是附近商学院的学生,炒锅师傅是从川菜馆请来的,摆盘师来自烘焙工作室。如果没有灵活用工平台,我们根本不可能快速组建这样一支专业团队。"
"来了速聘"平台数据显示,酒店摆摊项目平均用工周期为17天,正好填补了旅游淡季的人力闲置。更重要的是,有23%的临时员工最终获得了酒店正式岗位邀请,形成新的人才筛选通道。
晚上八点,收摊后的总结会上,酒店行政总厨看着当日报表露出笑容:摊位营收占餐厅当日总收入的35%,而人力成本仅增加12%。更让他惊喜的是,有15%的摊位顾客询问了酒店正餐服务,带来新的引流效应。
在这场看似无奈的"摆摊求生"中,酒店业正在探索一条坪效提升的新路径:通过灵活用工打破人力成本困局,借助社会化协作重构服务链条,最终实现从"奢华巨轮"向"轻快舰队"的转型。正如一位酒店经理所说:"我们不是在摆地摊,而是在重新学会如何与市场共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