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水环境治理向精细化、常态化推进的背景下,传统人工采样监测因频率低、数据滞后、覆盖范围有限,已难以满足流域管理、水源地保护等需求。地表水环境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依托物联网、自动化控制等技术,整合实时感知、智能预警、远程传输功能,成为破解监测难题、支撑科学决策的核心手段,其应用可实现水环境全时段动态管控,为污染防治、河湖长制落实提供数据支撑。
1. 系统整体架构
系统采用 “感知 - 传输 - 应用” 三层架构,各层级协同形成监测闭环。前端感知层是数据采集核心,包含投入式水质传感器、浮标式监测站、岸边式监测站三类设备,负责采集 pH、溶解氧、电导率等常规参数及 COD、氨氮等特殊参数;数据传输层支持 4G、LoRa、以太网等方式,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兼顾城市河道、偏远水库等不同场景需求;分析应用层以数据管理平台为核心,整合数据存储、分析、预警功能,为管理人员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
2. 核心设备与关键技术
2.1 核心监测设备
工程技术人员将投入式水质传感器直接投入水体即可部署,安装便捷且成本较低,但受淤泥、悬浮物影响,探头需定期清理以保障精度。浮标式监测站以浮体为载体,集成传感器、太阳能供电模块与锚定系统,适用于湖泊、开阔河道,太阳能与锂电池组合可满足 7×24 小时运行。岸边式监测站为半永久性设施,采用钢制结构与模块化设计,采水单元能随水位调整取水深度,保证水样代表性,同时具备防水、防雷功能,适配地形复杂区域。
2.2 关键支撑技术
传感器技术针对水环境特点优化,如 pH 传感器通过氢离子玻璃电极与参比电极组成原电池,结合自动温度补偿减少误差;溶解氧传感器基于荧光猝熄原理,无需频繁换试剂,降低维护成本。数据传输技术兼顾实时性与低功耗,4G 实现秒级上传,LoRa 适配偏远地区,两种方式配合保障数据稳定。智能预警技术通过历史数据建立参数阈值,超标时自动预警并锁定污染范围,为溯源提供方向。
3. 典型应用场景
在河湖网格化监测中,系统通过密集布点实现流域全覆盖,工作人员实时掌握网格水质变化,及时发现偷排、漏排导致的异常。水源地保护中,岸边站部署于周边,对进水口、取水口连续监测,超标时快速预警,为管理部门争取应急时间。国控、省控断面监测中,浮标站与岸边站配合,长期跟踪水质趋势,为质量评价、治理效果评估提供连续数据,避免人工采样的数据不完整问题。
4. 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
平台开发团队设计多终端访问功能,用户登录后可查看所有点位实时数据,包括水质参数、设备状态、供电电压等;历史数据模块支持按时间导出报表、生成变化曲线,直观呈现参数波动。平台适配现有管理系统,减少数据整合工作量,同时支持自定义预警阈值,不同区域可按当地标准调整,提升适用性。
地表水环境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通过设备集成、技术协同与智能管理,有效弥补了传统监测的短板,实现了水环境监测从 “间断采样” 到 “连续感知”、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预警” 的转变。未来随着技术迭代,系统将进一步适配复杂水环境需求,持续为流域生态保护与水质提升提供可靠技术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