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一年,明成祖朱棣封蒙古阿鲁台为和宁王,阿鲁台的母亲和妻子也被封为夫人。
在明朝的庇护之下,阿鲁台慢慢恢复了元气,继续与自己的死对头瓦剌对抗,同时,对待明朝的态度也不如过去那样驯服,开始在边地抢掠。朱棣警告过阿鲁台几次,没有明显效果,于是在永乐十九年派人到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南京等地征用壮丁,制造车辆,筹划向北边运送物资,准备亲自带兵对阿鲁台动手。
邱福惨败之后,朱棣对手下这些大将们失去了信心,重要的大战都是亲自挂帅。其实,不论是面对本雅失里、阿鲁台还是马哈木,明军都有绝对的优势,朱棣每次率领几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实在是用大炮轰蚊子,毫无必要。
现在朱棣又准备御驾亲征,遭到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吴中等人的明确反对。洪武年间明朝废除了丞相,而永乐年间,与丞相一职类似的大学士也还没有出现,所以六部尚书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如今,六位尚书当中的四位都反对朱棣亲征,说明当时除了武将,绝大部分的文臣都反对再次亲征。
这其中,兵部尚书方宾的态度最为坚决,认为大军出征一次的费用浩繁,而近年来民间经过反复的搜刮,粮储匮乏,应该让百姓喘息一下,好好休养生息。
朱棣很生气,叫来户部尚书夏原吉,问他北边各地现在存有多少军粮。夏原吉实话实说,认为这些年一直征战不断,军中粮储“十丧八九”,根本没有什么存粮,只能维持日常的需要,如果大军出征肯定不够。
朱棣更加生气,让夏原吉亲自去开平,监督输送军粮。夏原吉到了开平,仍然坚持反对御驾亲征,认为前些年的出征“师出无功”,收获极小,白白地拖累了军民。更重要的一点是:皇帝如今年纪大了,而且身体状况不佳,需要安心休养,就算真的需要出征,可以派大将挂印领军,根本没有必要亲自出马。
夏原吉的话,有情有理有据,完全出于一片忠心。但晚年的朱棣火气特别大,听不进劝谏,把夏原吉召回,关入内监的牢狱并抄家。兵部尚书方宾知道自己没有好下场,干脆自杀。
朱棣固执己见,改派英国公张辅负责督运军粮。到了永乐二十年的二月,一共征调了二十三万民夫,向宣府运送了二十七万石军粮,数量大大超过永乐十二年征调的规模,说明这一次朱棣的军队规模不会少于五十万。
这期间,阿鲁台进犯兴和,都指挥王唤战死,于是朱棣在三月率军亲征。
阿鲁台早跑得无影无踪。明军要在茫茫草原当中搜寻他们,如同大海捞针。从四月到六月,朱棣一直率领几十万大军在草原上游荡,中间命令将士狞猎、阅兵、演武,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到了七月,有情报说阿鲁台把辎重、牲畜等留在了阔栾海一带,朱棣派兵前去收缴牲畜、烧毁了辎重。
至此,朱棣的大军根本没有找到阿鲁台的主力,没有打过一仗,等于是白跑一趟,却耗费了无数的钱粮。这样的结果朱棣自己都感觉不好意思,所以在回师途中,决定向兀良哈朵颜三卫进军,他的理由是这样的:“正因为得到了兀良哈的帮助,阿鲁台才有胆量对抗我们,如今阿鲁台跑掉,我们正好顺势消灭兀良哈。”
朱棣派出两万人马,兵分五路,快速奔往兀良哈。他预测,受到袭击的兀良哈各部会向西逃亡,于是自己和郑亨、王通等人率领数万精兵在屈裂儿河一带等候。兀良哈的部众果然逃来,朱棣挥军两翼合击,斩首数十名虏将,俘获大量人口牛羊驼马,焚毁辎重兵器。
如此一来,这次出征总算获得了战果,可以大大书写一笔了。
九月,在外面游荡了半年的朱棣终于返回了北京。
永乐二十一年夏天,有情报说阿鲁台准备来犯,朱棣第四次亲征。这一次出征的时间与过去不同,选在了七月。柳升率领中军,郑亨率领左哨,薛禄率领右哨,张辅率领左掖,王通率领右掖,陈懋担任前锋。
但阿鲁台迟迟没有出现,到了九月,有消息说阿鲁台已经被他的死敌瓦剌打败,部落溃散,朱棣下令停止进军。
当时明军的处境非常尴尬。十月,蒙古王子也先土干带着自己的部落前来投降,朱棣封他为忠勇王,赐名金忠。这次出征总算有了一点点收获,十一月,朱棣回到了北京。
两年当中,朱棣接连亲征,耗费了大量的财物,收获甚微,根本的原因是他心中有一种统帅万军、建立大业的情结,根深蒂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