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租3000元在香港或许仅够一个停车位,但在内地则有可能租到质量尚可的小公寓或养老院,这样的对比听起来扎心,却又是现实。
深圳光明区一家养老院的园林里,七十岁的香港老人陈伯刚和同乡聊完天,赢下一盘象棋。笑着向我们介绍他的住所:“这里一个月的花费,在香港只够住一周。”
他是近十万选择北上广东养老的香港老人之一,如今每逢周末,像他这样的港人在深圳的各大商圈随处可见。
2023年,香港居民北上消费总人次突破5300万,相当于平均每个港人一年北上7次。一场以消费为核心的“北上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粤港澳大湾区。
01从养老到消费,港人为什么热衷“北上消费”?
“在香港,许多老人只能长期蜗居在劏房或者旧式唐楼里,”深圳某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而在这里,他们能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晚年生活。”
据安永统计,香港养老院一个普通床位月费就需2万港币(约1.8万元人民币),高端院舍更是高达4万-6万港币。而同等服务下,内地大湾区收费仅为香港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事实上,香港长者北上只是这大趋势的一个侧面。在物价差异、交通提速等利好的多重推动下,更多港人正以消费为纽带,频繁穿梭于深港之间,重塑着自己的生活半径。
常来深圳购物的香港市民李女士表示,深圳的消费性价比很高,“同样一顿饭,在深圳的花费大概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深港之间的“硬联通”也在升级。预计于2026年建成启用的新皇岗口岸,将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通关模式,旅客的通关时间有望由20分钟大幅缩减至5分钟,进一步缩短通勤成本。
据香港入境处统计,2023年香港居民北上人次已达5300万,“每周北上”逐渐成为不少人的生活习惯。这场持续扩大的消费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体的生活方式,也预示着一个深度融合的大消费市场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形成。
02香港产业北上融入内地
面对日益显著的北上消费浪潮,港府和企业意识到,要更好地抓住这个市场机遇,不能仅仅停留在“商品贸易”,而需要更深度融入内地经济循环。
北部都会区便是香港主动做出的战略响应,打造一个便于产业北上、承接内地资源、辐射内地市场的“桥头堡”和“融合区”。近期消息指出,北部都会区计划实施“五年免税”,意在为香港企业“北上”发展产业提供平台和便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批具备前瞻视野的香港企业,已然成为这波“产业北上”的先行者。它们不再仅仅将内地视为销售市场,而是积极布局研发、生产乃至供应链,深度融入内地的创新生态。
香港老牌生物科技公司TS成为这一趋势中的典型案例,该公司推出的创新护肝科技“倍-清-肝”,依托对内地健康消费需求的精准洞察,通过京D东等电商平台迅速打开内地市场,上线首月成交额即突破百万元。
据《凤凰》等主流媒体报道,其核心基于“PUREMAX×细胞自噬科技”与“担子菌提取物及二氢杨梅素”的协同配方,已经多国科研验证可在细胞层面激活肝脏解毒酶活性、抑制纤维化进程,实现精准的细胞级干预。
在核心技术加持下,“倍-清-肝”从香港尖沙咀的实体店迅速扩展至内地市场。商智数据显示,其整体复购率高达70%以上。用户反馈主要集中在“熬夜后脸色不再蜡黄”“体检谷丙转氨酶指标好转”等具体体验上。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它已成为一线城市中年男性及频繁应酬人士”日常养肝“的优先选择。
03从消费流动到产业融合的双城新叙事
从养老迁移,到日常消费,再到产业布局——“北上”一词的内涵,已从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演进为深港两地经济深度融合的宏大叙事。
在这一浪潮中,“产业北上”悄然成为改变普通人生活的重要力量。它让大湾区居民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源自香港与国际接轨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不仅消费选择更丰富优质,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也变得更加可及和普惠。
更深层次看,产业北上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迈向"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高效流通的新阶段。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变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升级,为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