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案情摘要
9月15日,榆林一女子小美(化名)报警称:她在网上结识了一名自称来自英国的工程师,准备接收对方送来的礼物时,被对方以缴纳“清关费”、“保留费”为由骗走1.5万元。
02
被骗详情
小美在探探App收到一条私信,对方自称是来自英国的工程师约瑟夫・阿林・肯,希望和小美认识。随后,该男子提出转至支付宝继续聊天,双方聊天了两天后,男子询问小美是否收到过外国人赠送的礼物,小美表示未曾收到,男子当即表示要送她英国当地礼物及100万现金。
小美惊喜不已,提供了自己的收货地址。几天后,男子发来截图,让小美添加“中国海关”工作人员的支付宝好友。“中国海关工作人员” 告知小美,因她的包裹过海关时被扫描出大量现金,按规定需缴纳“清关费”后才能领取。小美选择相信男子,向“工作人员”转账1.5万元。
可转账完成后,“工作人员”又要求小美再转2.41万美元“保管费”,在与对方沟通无果后,小美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随后报警求助。
03
诈骗套路解析
1. 伪装身份抛高额诱饵
诈骗分子虚构“外国工程师”“海外富商”等光鲜身份,通过社交平台主动搭讪,快速转移至其他聊天渠道建立信任。在短时间内,以“赠送海外礼物+巨额现金”为噱头,利用受害人的惊喜心理和对“跨国馈赠”的陌生感,为后续诈骗铺垫。
2. 假借“官方”层层索费
待受害人上钩后,诈骗分子伪造“海关工作人员”身份,以“包裹含大量现金违规”为由,先索要数额较低的“清关费”试探。一旦受害人转账,便编造“保管费”“保证金”等更多名目,不断抬高费用门槛。直至受害人发现被骗。
04
警方提醒
1.谨慎网络交友
在网络世界中,身份真假难辨。不要被甜言蜜语迷惑,涉及个人信息及金钱往来,一定要坚守底线。
2.识破海关骗局
正规海关不会通过社交软件联系收取费用。一旦发现被骗,应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同时,保存好与诈骗分子的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所有相关证据,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尽可能挽回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