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川,云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本文节选自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高校评价体系的内涵与建构研究》专家研讨会专家发言。
【正文】
时光荏苒,象牙塔已然流俗且甘于流俗,而逐渐疏离了大学的使命,师生员工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逐渐被异化为指标、节点或符号式的存在。大学健康发展的核心矛盾“照见”如是。长此以往,大学虽主观朝向于“高质量发展”,但客观上未必如愿。既然难得“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校训)”,也就遑论“成就卓越”了。任何人,但凡沉心进到院校基层,深入教研一线,触及师生心灵,除非屏蔽五官,否则就不难看到,也很容易感同身受——系统上下,几乎人人内卷于“KPI”,学府众生,皆慌忙无比且从不满足,辛劳不休但缺乏归属感。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惊人,所取得的业绩举世瞩目。但如若以“高质量发展”作为衡量标准,显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隐患和问题,而其中的许多纠结和矛盾都与政出多门、纵横交错的评估活动紧密相关。
换言之,高校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许多问题“都是评估惹的祸”。
就评估以及相关的泛评估(申报、评审、评优、排名、评奖等)一系列行为来看,现在关于评估的专题研究存在着角色混乱的问题,一些基层学校、一些教师个体、甚至是那些在校研究生,无论是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直至校级课题,大家都声称要“构建”起一个关于XX的评估体系。
首先是立场不对,其次是诉求不清,而且毫无意义。需要反思的是:更多的人应该专心研究怎么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去研究一套评估办法去甄别教育行为的优劣。因此,需要正本清源,以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视角,顺应时代的需要,坚持自上而下的改良立场,重新理顺评估的内涵并构建起相应的框架。
这样看来,必须坚持两大原则:一是要整合。通过重组优化,系统筛查并归并多头评估的乱象;二是要简化。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师生,综合构成为一个有机体,无论是课程、专业、学科还是学术,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活体存在,永远处于动态变化及演进过程之中,任何过细、过杂、过多、过于频繁的评估都会对教育有机体构成两面性的影响,局部看也许会有促进作用,但置于时间长河当中以后,许多的评估指标都会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要充分尊重教育系统运行发展的自组织机制。一言以蔽之,不宜多评,“评是为了不再评”。如此,办学才会具有活力,持续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