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得端不住茶杯,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连说话都没力气……”帕金森病带来的这些折磨,让无数患者和家属觉得“这病没救了”。其实,在中医看来,帕金森的核心问题离不开“气虚”和“血瘀”——就像一辆汽车,“气虚”是没了燃料,“血瘀”是油路堵了,只要找准这两个症结,用“补气”加“活血”两招调理,就能给身体“加油”“通堵”,让僵硬的肢体慢慢灵活,乏力的身体重新有劲。临床中,很多患者靠这两招配合规范治疗,手抖减轻了、走路稳了,生活质量翻了番。
一、先懂原理:帕金森的“僵、抖、乏”,根源是“气不足、血不通”
要想用好“补气”“活血”两招,得先明白它们为什么能对付帕金森。中医认为,人体的运动、感知全靠“气血”支撑——“气”是动力,推动血液运行、肌肉活动;“血”是养分,滋养神经、濡养筋脉。帕金森患者的手抖、僵硬、乏力,本质就是“气没劲儿推,血没路走”,具体来说:
1. 气虚:身体缺了“动力燃料”,动作自然“慢半拍”
“气”就像身体的“发动机燃料”,负责驱动四肢活动、神经信号传递。帕金森患者病程日久,或因年老体弱、长期劳累,很容易出现“气虚”:
气不足,推不动肌肉收缩,就会出现乏力、动作迟缓——比如抬手要攒半天劲,走路迈不开腿,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叫;
气不足,无法稳定神经信号,就会引发手抖、头摇——就像发动机动力不稳,机器会“抖动”,神经没了气的支撑,也会控制不住地颤;
气不足,连消化、呼吸都受影响,进一步加重身体虚弱,形成“气虚→更弱→更虚”的恶性循环。
现代医学也间接印证了这一点:气虚患者的肌肉力量、神经递质传递效率都低于常人,补充“气”的能量,能改善肌肉功能和神经调节,从根本上缓解症状。
2. 血瘀:身体堵了“养分管道”,筋骨难免“僵如铁”
“血”就像身体的“养分输送管”,要把营养精准送到肌肉、神经、关节。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形成“血瘀”,管道堵了,养分送不到位:
血瘀堵在筋脉,肌肉、关节得不到滋养,就会僵硬、麻木——比如胳膊弯不了,膝盖像生锈,摸上去手脚发凉、发麻;
血瘀堵在大脑,神经细胞缺氧缺营养,就会加重手抖、步态不稳——就像电线接触不良,信号传不过去,身体自然“不听使唤”;
血瘀还会导致睡眠差、便秘——肠道缺血蠕动慢,大脑缺血睡不香,这些非运动症状反而比手抖更磨人。
简单说,帕金森的“僵、抖、乏”就是“气没劲儿推,血没路走”的结果。“补气”是给发动机加燃料,“活血”是给管道清堵塞,两者结合,才能让身体的“运动系统”重新运转。
二、第一招:补气——给身体“加油”,让动作有劲儿、不发颤
“补气”的核心是帮身体找回“动力”,让气足够推动肌肉活动、稳定神经。这不是靠“猛补”,而是从饮食、运动、药材三方面慢慢调养,就像给快没电的电池“慢充”,才能充得足、用得久。
1. 吃出来的“气”:日常食材当“补药”,安全又养身
补气不用找名贵药材,家里厨房的常见食材就够用,关键是“长期吃、吃对法”:
小米+山药+莲子:小米健脾益气,山药补肺脾肾气,莲子固气安神,三者一起煮粥,每天早上喝一碗,既能补气血,又能改善气虚导致的失眠、食欲差。
黄芪+党参+瘦肉:如果气虚明显,可以用10克黄芪、5克党参炖瘦肉或鸡汤,每周2次。黄芪是“补气第一药”,能直接提升身体动力;党参温和不燥,适合长期吃,不会上火。
避开“耗气”食物:少吃生冷、油腻食物,它们会加重脾胃负担,耗损正气;少喝浓茶、咖啡,避免过度兴奋耗气。
2. 动出来的“气”:慢运动养气,比猛练更管用
气虚的人经不起剧烈运动,反而会“越动越虚”。选对温和的运动,才能“以动养气”,让气在体内顺畅运行:
太极拳/八段锦:这两种传统运动是“补气神器”,动作缓慢柔和,讲究“呼吸配合动作”,比如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能拉伸经络、提升阳气,练完后明显感觉身体“轻了、有劲了”。
散步:最简单也最容易坚持,每天晚饭后1小时,在小区慢走200-300米,步速以“不喘、能说话”为宜。散步能推动气血运行,让气更好地滋养四肢,坚持1个月就能感觉到乏力减轻。
手部“补气操”:坐着就能做——双手握拳,慢慢伸展手指,配合深呼吸),每次10分钟,每天2次。既能锻炼手部肌肉,又能通过呼吸调气,改善手抖。
3. 药材补“气”:对症用方,效果更精准
如果通过饮食、运动改善不明显,可以找中医师辨证用补气药材,核心是“补而不燥”:
偏于乏力、食欲差:用黄芪、白术、茯苓,水煎服,每日1剂,能健脾益气,让身体从食物中吸收更多“气”;
偏于手抖、头摇:在补气基础上加天麻、钩藤,既能补气,又能平息“手抖的风”;
偏于乏力、怕冷:加生姜3片、红枣5颗,温和补阳,避免手脚发凉加重僵硬。
三、第二招:活血——给身体“通堵”,让筋骨灵活、不僵硬
“活血”的核心是打通身体的“堵塞管道”,让血液顺畅输送养分,把僵硬的筋骨“泡软”,把麻木的手脚“激活”。方法同样简单,从饮食、保暖、运动、药材入手,就能让“瘀堵”慢慢化开。
1. 吃出来的“通”:家常菜里加“活血料”,好吃又管用
活血的食物大多是日常能买到的,做菜时加一点,不知不觉就能通气血:
黑木耳+洋葱+生姜:黑木耳被称为“血管清道夫”,能软化血管、改善循环;洋葱含前列腺素A,能扩张血管;生姜温阳散寒,避免寒气加重血瘀。可以做“洋葱炒木耳”,每周吃2-3次,简单方便。
当归+红枣+鸡蛋:当归是“活血补血第一药”,既能通瘀,又不耗血;红枣补气血,鸡蛋补蛋白。用5当归、3颗红枣煮鸡蛋,每天1次,适合血瘀伴血虚的患者。
喝对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别喝冰水,温水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化开瘀堵;也可以用山楂泡水喝,但胃酸多的人要少喝。
2. 护出来的“通”:保暖是活血的“基础课”,千万别忽视
中医讲“寒则血凝”,寒气会让血管收缩,加重血瘀,帕金森患者本身气血弱,更怕受凉:
重点护三个部位:颈后是“阳气入口”,受凉会直接堵气血;腰腹是脾胃肾所在,受凉会影响气血生成;手脚是气血末端,受凉会让血瘀加重,手脚更僵。冬天要穿高领衣、护腰、棉鞋,夏天别对着空调直吹。
睡前泡脚: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水位没过脚踝,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脚凉、僵硬,还能助眠。泡脚时可以加一小把艾叶,效果更好。
3. 动出来的“通”:温和运动“磨通”管道,比吃药更直接
运动是最天然的“活血药”,能让气血在体内“流动起来”,冲开瘀堵的管道。适合帕金森患者的活血运动和补气运动类似,关键是“慢、稳、坚持”:
太极云手:专门练“转身、换重心”,能活动腰腹、四肢经络,改善血瘀导致的腰部僵硬、步态不稳;
靠墙站立:后背贴墙,后脑勺、肩膀、臀部、脚跟贴紧,每天站5-10分钟,能调整体态,改善因姿势不良导致的气血瘀堵;
被动运动:如果行动不便,由家属协助做“屈伸关节”——握住手脚缓慢弯曲、伸展,每个关节做10次,每天2次,能避免肌肉萎缩,保持气血流通。
4. 药材通“瘀”:精准化瘀,不伤正气
血瘀严重的患者,可以在中医师指导下用活血药材,核心是“活血不伤血”:
偏于僵硬、麻木:用丹参、川芎、地龙,丹参活血,川芎行气,地龙通络,三者配合能打通深层瘀堵;
偏于疼痛、睡眠差:加郁金、酸枣仁,郁金活血解郁,酸枣仁安神,既能通瘀,又能改善血瘀导致的失眠、烦躁。
四、补气和活血
很多人问:“先补气还是先活血?”答案是“同时进行”——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气足了,才能“推着”血液跑,血瘀才能通得彻底;
血通了,养分才能送到全身,气才有“原料”补充,不会越补越虚。
这就像给堵塞的水管“先加压,再疏通”,加压够了,疏通才省力;疏通好了,水才能顺畅流到末端。临床中,两者结合的效果远胜单一调理:
60岁的陈阿姨,中期帕金森伴手抖、双侧僵硬、乏力、便秘,辨证为“气虚血瘀”。调理方案是:
补气:每天喝山药小米粥,练15分钟太极;
活血:每周吃2次洋葱炒木耳,睡前泡脚加艾叶;
药材:黄芪+丹参+当归+地龙,水煎服。
坚持1个月后,陈阿姨乏力减轻,能自己做饭;3个月后,手抖频率减少,僵硬缓解,便秘也消失了。她说:“以前觉得身体又僵又沉,现在像‘松了绑’,浑身轻快多了。”
帕金森的治疗从来不是“靠某一种神药”,而是“靠找对根、用对招”。“补气”给身体加动力,“活血”给身体通管道,这两招看似简单,却精准对准了帕金森的“气不足、血不通”根源。
咨询治疗:1780020378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