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开始,县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棉花种植模式。一时间,各乡镇纷纷开启探索之路,四处寻找适宜本地种植的新作物:有的选择红薯、土豆等传统作物;有的尝试红枣、西梅这类特色水果;还有的大胆引进辣椒、高粱、甜叶菊和万寿菊,大家各展所长。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朝着同一个目标——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早日过上富足日子。
我们乡最终选定的主打作物是万寿菊。当时,县里成功引进了一家大型万寿菊加工企业,采用“订单农业”的模式。这一下,农民彻底没了销路的顾虑,收获的万寿菊全由公司统一收购,价格还十分稳定,每亩地能带来约三千元收入,实实在在帮农民增加了收入。
种植万寿菊,得先在温室大棚里育苗,等清明过后再移栽到大田。那时我负责农科站工作,育苗这个工作自然落到了我肩上。由于此前毫无育苗经验,我立刻联系收购公司,恳请他们派技术员来指导。考虑到乡里种植面积大,所需菊苗数量多,我们一口气育了十个棚的苗——这些苗不仅能满足本乡需求,多余的还能卖给其他乡镇,既降低了成本,又能增加收入。公司也十分配合,听说我们要种一两千亩万寿菊,马上派了技术员常驻乡里,全天候提供指导。
温室大棚离乡政府不远,我每天都会带着技术员和农科站的同事们去大棚干活。从浇水、犁地、平整土地,到打埂子、铺有机土、播种、盖膜,再到后期的打药、浇水施肥,每个环节我都跟着技术员认真学,还亲自上手操作。前期准备工作又繁琐又辛苦,老话说“宁种十亩田,不种一亩园”,亲身经历后,我对这句话才有了真切的体会。好在所有辛苦都没白费,菊苗如期顺利萌芽、出土、扎根。看着那一棚棚长势喜人的菊苗,我心里满是欣慰。
在南疆,三四月份是沙尘暴的高发期。有天晚上我值班,天气突然变脸,沙尘暴毫无预兆地席卷而来。我心里一下揪紧了——生怕大棚薄膜被大风刮破,那样的话,所有菊苗就全毁了。我赶紧给农科站同事打电话,却得知他们下班后都已回了县城的家。没办法,我只能喊上一起值班的两个汉族干部和两个民兵,打着手电筒匆匆往大棚赶。狂风呼啸,把大棚中间立的灯泡吹得直撞杆子,没一会儿就碎了,我们只能借助手电筒的照明干活。我一边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别摔着,一边打着手电,一边帮忙拉棉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力忙活,终于把所有棉被都盖好了。回到乡里,大家互相一看,每个人都满脸灰尘,只能勉强辨出鼻子和眼睛,看着彼此这狼狈模样,忍不住相视大笑起来。
正所谓好事多磨,那年的育苗工作大获成功,县领导来视察时,对我们的工作赞不绝口。全乡的万寿菊种完后,剩下的苗还顺利卖给了其他乡镇,圆满达到了预期目标。后来,乡里还尝试种了一百亩甜叶菊。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这种作物,没技术就只能边种边学。我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往地里跑好几趟,发现土壤干了就赶紧浇水,看到长草了就立刻组织除草,照料这些甜叶菊,比照顾自家孩子还要上心。可惜,甜叶菊终究不太适应本地的气候和土质,再加上产量、价格都不尽如人意,渐渐地,就从我们的农田里消失了。
在这个乡工作的三年里,我学到了不少新技术、新知识,这段经历,也成了我人生中积累的一笔珍贵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