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命工部在天禧寺的废墟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标准兴建南京大报恩寺。其占地规模达400亩,是明代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皇家寺院之一。大报恩寺的营建历经成、仁、宣三代,前后十七年,动用军民工匠达十万人,是永乐至宣德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而学术界一致认为,明成祖朱棣堪称这座皇家重要寺院的总设计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图书
从对工程的参与程度来讲,仁宗在位日短,宣宗主要起到严加督促、促成完工的作用,而朱棣则是兴建大报恩寺的决策者,决定了大报恩寺的建设标准、规模、方案、资金调拨、人员安排等重要事项,且其在位期间工程已经接近完工,他对大报恩寺营建工程的参与程度最深。
利用出土构件复原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从兴建目的和动机看,朱棣的个人诉求决定了大报恩寺的深层性质。表面上,他在亲笔撰写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中反复强调“报皇考、皇妣罔极之恩”是兴建大报恩寺的首要目的,还赐名“大报恩寺” 以凸显孝意。同时,他希望大报恩寺能为万民祈福,还反复表达了以济世拯民为已任的志向,从中透露出他兴建大报恩寺真正的目标——为其执政确立合法性,这也是朱棣修建大报恩寺的深层原因。
现存正史材料都记载朱棣生母为马皇后,朱棣本人在靖难时也多次宣称自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嫡子。但这一说法在明代中后期就受到广泛的质疑,民国以来经傅斯年、吴晗、朱希祖、黄云眉等众多学者的研究,成祖生于碽妃、养于高后之说虽然尚未成为定论,但已被学界主流接受。然而,朱元璋颁布的《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庶子虽长不得立,朱棣反复强调兴建大报恩寺是为了报答皇考、皇妣罔极大恩,显然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嫡子身份以契合《祖训》,为靖难夺位正名,大报恩寺是他为自己打造的一张“嫡子身份证”。
大报恩寺胜景
拥有嫡子身份是朱棣获得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但面对作为嫡长孙、太祖钦定继承人的建文帝,这远远不够。为此,朱棣除了严厉镇压建文帝的支持者之外,还不断建功立业,尤其喜欢追求极致的功绩,如他下令编撰了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铸造了全世界铭文最多的大钟——永乐大钟等。作为朱棣同时打造的两大工程,武当金殿与大报恩寺琉璃塔都挑战了当时工程技术的极限。朱棣对武当金殿“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的要求,同样贯彻于大报恩寺,尤其是琉璃塔的建造中,他将大报恩寺及琉璃塔当作自己的“雄主记功碑”,以此宣告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总之,朱棣作为大报恩寺的总设计师,不仅主导了营建工程,更决定了其深层性质。诞生于靖难夺嫡历史背景之下的大报恩寺,表面上是朱棣为了报答皇考、皇妣罔极大恩所建的皇家寺院,实则是为了证明其执政合法性和自身雄才大略的“嫡子身份证”与“雄主记功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