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从人类有了对抗与竞争之后,情报资源就成了一场大战:间谍、窃听、渗透、反间谍……各种花式,让人防不胜防。
而美国这个战争之中的“大哥”,竟然曾经被苏联窃听7年之久,而且还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想想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必须要先赞一下苏联对于情报获取方面的良苦用心,反正,人家的手段早就超越了一大拨专业人士的认知。
1945年,作为两国友好外交的互动,一名苏联小学生用心雕刻了一枚美国国徽,被苏联当成礼物送到了美国驻苏大使馆。
虽然国徽为木制材质,但其视觉感极为形象,特别是那只白头海雕,可以说充满了力量与翔实感。最重要的是,这个雕刻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就显得更有惊喜。
驻苏大使非常开心地收下了这件礼物,并将其挂在了自己的书房里。只是他万万不会想到,这枚厚实又形象的木制国徽竟然如同定时炸弹一般,在他的书房一呆就是7年,并记录了这段时间以来该房间所有的谈话内容。
大概喜欢就是原罪,驻苏大使对于这份礼物的喜爱之情极为执着。不论是接收这份礼物的大使,还是后来新上任的大使,都是如此。
根据资料显示,从1945年至1952年,7年的时间里,驻苏大使换了4任,而他们无一例外地保留了这份来自苏联民间的小礼物。
就连大使的书房进行装修,这件小礼物都没有失去自己的位置,一直高高在上地挂着。倒是房间内的其它家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真正成了铁打的“国徽”,流水的家具。
直到有一天,监听苏联的美国情报员突然从听筒中听到了自己熟悉的美语,职业的敏感让他瞬间反应到了被监听的事实。
当时为1952年5月,消息被送到驻苏大使馆之后,工作人员对整个使馆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可惜,他们什么也没有发现。
同年9月,美国情报部门再次对大使馆进行全面清扫,他们在大使的书房刻意口授重要情报。与此同时,反窃听小组上线,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进行寻找。
结果,反窃听人员突然就听到了驻苏大使的声音!顺着这一频率,他们顺藤摸瓜,大使身后那件高高挂起的“小礼物”就变成了惊天“大礼物”。
当美国情报人员将木制国徽摘下来,经过仔细分析之后,于鹰嘴的后面,发现了窃听器。
只不过,当时美国情报人员弄不明白,这是什么样的原理,因为它不需要电也不用任何电子原件,就是一个金属盒,一根金属棒。
但当这个窃听器送到华盛顿之后,美国人不淡定了,这简直就是拿我们当成傻瓜来愚弄:窃听器本身无需任何电源、电池,也不用任何维护,只要金属棒接受到频率,震动金属圆盒(金属盒上包了一层薄膜),就可以产生频率电波,被苏联窃听者接收到声音。
有人不解,苏联是如何通过国徽里的振动器接收频率的呢?毕竟没有传输设备。这就是人家聪明的地方,他们将接收频率的窃听车停在美国驻苏大使馆之外,将特定频率的电波去照射国徽所在的位置,让它国徽中的窃听器形成共振,然后回收反射回来的声波。
总之,这个问题说起来玄之又玄,可实际操作起来简直就是几块钱的材料费。大使在房间内所讲的话,都会引起国徽窃听器金属盒的震动,从而一句不落地被苏联反窃听了。
如此巧妙,如此简单,简直就是大道至简的代表,美国怎么可能想得到呢?窃听不是间谍风云中最刺激的一环吗?到了苏联怎么就成了神不知鬼不觉的小儿科?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明知被苏联涮了一把,可又不好意思说出来。毕竟,这种事说出来让人笑话。而且,两国竞争,情报人员从来就没闲着,这不过是众多情报收集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只不过,美国是睚眦必报的人设,吃了哑巴亏,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所以,美国方面处心积虑开始了报复之旅。
1960年,苏联方面动用地对空导弹,将一架U2高空侦查机给打了下来。赫鲁晓夫还没有说什么呢,美国来了个先下手为强:直接新闻,声称自己的民用飞机偏航,进入了苏联领空。
这个说法有点牵强了吧?毕竟,你说民用飞机是收集气象资料的,再怎么偏也不应该偏到人家苏联的空域,难道在偏航之初你就没发现?
最有意思的是,飞机偏得有点严重,已经进入了苏联国境线2000公里之处。而在打下来的飞机上,被人家发现了高清间谍照片。
对于这种事,美国再如何解释、澄清,苏联也不会相信吧?而且,赫鲁晓夫同样是个火爆脾气,直接将这件事闹到了联合国安理会上去。
头上顶着“公然违反国际法,入侵他国国境”的大帽子,美国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可拿什么来反击苏联呢?
当然是当年被发现的国徽窃听器!美国在安理会上拿出了收藏起来的木制国徽,指着里面的振动器大声反驳:你说我违反国际法,你们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违反了!
好吧,这场官司是断不清了,但是,美国与苏联之间微妙、深入又纠缠不清的窃听风云成了各国大开眼界的现实。
虽然如今苏联早已经解体,可想想当年超过50万克格勃的间谍大军,那情报部门应该是相当了得了,这种小儿科的窃听也只是沧海一粟吧?
只不过,我们更愿意相信,有些东西永远是秘密,如果相对的两个国家之间不想让外界知道他们的对峙与输赢,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难怪说历史常读常新,因为里面有太多的东西都是随着时间、机缘而慢慢浮现的,而每浮现出一幕,故事便会产生不同的一个剪影,实在是精彩极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