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别克至境L7首次亮相,搭载Momenta智驾方案与“真龙”增程系统。
9月16日,奥迪E5 Sportback正式上市,起售价23.59万元,首次打入国产纯电核心价格带。
一个是曾靠“大沙发”赢得市场的美系品牌,试图用「增程」这张牌,召回被新能源重塑的中产记忆;另一个则是德系豪华的代表,头一次主动将自己送入「20万元」区间,正式加入中国电动车的激烈战局。
两场发布会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合资品牌正在觉醒。
别克和奥迪都意识到,再不出手,就要在这场智能化、电动化的竞赛中彻底被边缘。
共同的焦虑
过去三年,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合资品牌的处境,大概是方向不难看清,问题在于动作跟不上。
中国新能源车市的脚步太快了,快到让所有跨国车企的“全球节奏”显得像慢动作重播。
从三电架构,到800V高压平台,再到端到端、VLA大模型上车,每一轮迭代都在加速本地玩家的领先,也在一点点蚕食合资品牌的安全区。
那套曾被奉为圭臬的“合资三宝”,技术溢价、品牌惯性、全球平台,如今几乎全线失效。
技术上,油改电平台越用越吃力,智能化干脆缺席,从域控制器到高阶智驾,几乎全靠“外援”补课;
节奏上,新车要等德国首发、中国落地,常常一拖就是18个月,连“同步国产”都成了营销亮点;
品牌上,曾经那句“开奥迪的男人最有品位”,如今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时间错位的玩笑。
消费者的标准也早就变了。他们不再纠结“BBA”和“合资光环”,而是直接看今天这价格,谁的智驾更稳,屏幕更好看,空间更敞亮。
奥迪和别克当然知道这点。只是等他们真正做出反应时,已经是带着“求生欲”的重量。
两种姿态,一种转型
别克和奥迪给出的答案,一个向下,一个向内。
先说别克。作为合资品牌里最早一批“认真搞新能源”的玩家,别克过去几年动作不少:建Ultium工厂、推电动SUV、上电动MPV,语气一直坚定,架势也不小。
但销量总是热不起来,一方面是主力车型定价偏高,另一方面是它总让人觉得,技术逻辑对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这次至境L7,30万级,超5米车长,电感中控、CLTC 302km的纯电续航、130kW的快充功率、带激光雷达的智能驾驶……
新势力的菜单,别克照单全点,甚至在“底盘质感、静音表现”这些传统优势项上加码补强。
更重要的是,它学会了在中国市场“讲人话”,明确告诉你“这车就是给中国人做的”。
而奥迪,选择的是另一种路径。
它没有强行讲“技术重塑”那套大词,不再强调血统、不再讲驾控哲学,转而用真金白银去换市场注意力。
实话讲,E5 Sportback定价并不是什么“跳楼价”,但它是一辆奥迪。
它做了奥迪过去从未做过的事:大幅降低门槛、简化配置组合、直接对位国产高性价比纯电轿车。
23.59万的定价,外加1万元保险现金权益,算上终端优惠,实际起步门槛逼近20万。这已经是奥迪历史上价格最低的一款电动车,甚至比定位更低的Q4 e-tron还便宜。
这是品牌战略的重写。
对奥迪来说,这或许是一种不得不为。但如果你把它放进大众集团的新能源布局里看,就会发现一个更重要的信号:大众系已经放弃用“慢慢来”赢市场,而是开始在中国市场“倒着学”,用本地品牌的打法,回应本地用户的认知方式。
合资的“反向输入”时代
风水倒转,角色互换。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这场深水博弈中,合资品牌不再是技术源头,而是被中国生态“反哺”的一方。从输出技术,到主动引入。
引入宁德时代的电池、Momenta的智驾方案、讯飞或火山引擎的语音系统。部分品牌甚至将座舱UI设计、整车场景体验整体交由本地团队主导,仅保留底层架构由德国工程师审定。
这不只是技术合作,而是一种结构性依赖。哪一项脱离中国生态,整车就可能卡壳。
一种新的合资范式正在成形:
首先,是产品逻辑从“全球适配”向“中国专属”切换。
别克至境L7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是通用首次在中国市场独立采购本地方案并量产搭载;奥迪E5的大模型语音助手,是火山引擎团队基于中国用户交互习惯量身打造。
全球通用平台、全球统一配置,正在成为历史。
其次,组织模式也被迫做出松动。
通用中国现在的产品节奏可以脱离北美主线运行,奥迪中国也在申请更独立的开发权限。本地团队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在车型定义、供应链选型、节奏把控上拥有更多实权。
最后,是一个更深层的心理转变,从“我们给中国一个选择”,变成“我们如何成为中国用户的选项”。
比如奥迪,原本最讲“高级感”的品牌之一,如今主动放下身段,把自己定价锚点放到国产纯电车边上,再用火山引擎 + Momenta 的组合补上智能短板。它不再强调品牌积淀,而是强调自己“愿意变”。至于变得是否彻底,还得等销量和复购来回答。
而别克,则是在增程赛道上找到了破局锚点。至境L7搭载大电池长续航方案,同时支持快充与增程双能源补能,引入本地高阶智驾,首发高通最新一代SA8775P芯片,尝试用技术堆料建立新能源时代的“美式可靠感”。
当然,变革从来不只伴随机会,也会带来风险。最终的裁判,依旧是用户。
他们的判断标准不是技术白皮书,也不是品牌logo下的那点光环,而是“这台车,值不值得我掏出二十多万?”
未完成的答卷
2025年秋天,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
新能源渗透率稳稳跨过50%,800V、智驾、人机交互已经成了购车时默认打分项。
用户在重构对汽车的认知,车企也必须重写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合资车企体系内部,一种近乎焦虑的自我纠偏正在同步展开。
一汽-大众正在加快重构组织架构,将ID系列产品的中国区主导权逐步下沉至“本地创新中心”,并推进首款“为中国市场单独定制”的纯电轿车开发;
广汽丰田则紧抓价格红利窗口,以铂智3X为锚点,把智能化作为爆款杠杆,大幅强化NOA功能与大尺寸屏幕等用户敏感体验;
日产中国通过e-POWER和智行+智能化平台,尝试用“油改电+智驾”的方式插队入场,试图用“熟悉感”留住还未被完全转化的老用户。同时,它也推出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纯电轿车日产N7,用Momenta+本地座舱UI组合打底,试图和国产新能源正面交手一次。
智能车时代,不允许慢。
这场补课能否真正拉平差距?“豪华”还能不能重新装入新的壳子?合资车还能说服年轻人买单吗?
没有谁能给出确定答案。但至少,过去常见的傲慢、观望和迟疑,正在被一点点松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