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产能5次约谈头部企业!减少100万头母猪能否拉涨猪价?【民星特约·数说猪业】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了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等25家头部企业参会,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地见效。这是头部企业今年来第五次被约谈,也是多部门联动主导生猪产能调控的强势之举,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调控决心与力度,旨在压产能、稳猪价、保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榷2026年出栏目标,力保明年猪价
会上,各企业对当前生猪生产形势的分析研判、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落实生猪产能调控要求已采取的措施,7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情况、到2026年1月底的能繁母猪调减目标、2026年生猪生产计划等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在于各企业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研判、已采取的产能调控措施和下一步打算,共同商榷2026年的生猪出栏目标,力保明年猪价回稳提升。
会议明确,生猪产能调控是物价调控体系的重要一环,核心目标是稳定猪肉价格、提振CPI。短期内虽可以通过“降均重”来减少猪肉供应,但中长期来看,必须通过“减母猪”、“控出栏”从根本上压减产能,才能扭转产能过剩局面,推动猪价回暖。
大型养殖企业对生猪产能调控的作用明显,25家头部企业须带头调减能繁母猪100万头、减少2026年出栏量;同时,信贷与补贴也会严加控制,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对于低效产能养殖,也会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高质量发展。
自5月起每个月约谈头部企业
今年5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召开了多次会议,对养猪大省和头部企业进行了指导提醒,引导生猪养殖端理性出栏、控制产能,层层递进、多措并举,为后续做好生猪稳产稳价工作打下基础。
面对产能过剩、猪价下跌等问题,国家发改委对头部企业进行了“突击约谈”,以行政指导的方式紧急叫停了产能扩张,明确了“控体重、打投机”的短期止损方针;而后,农业农村部将要求升级为全国性量化目标,首次提出“能繁母猪存栏调减100万头”的具体任务,标志着生猪产能调控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在严控新增产能的同时,将视角延伸至了“高质量发展”,部署了全产业链升级的长期任务;而行业协会则是积极响应,通过倡议和技术推广,鼓励养殖企业主动配合国家政策落地,形成了政府与市场的合力。
这一系列密集开展的层级清晰、环环相扣的调控会议共同勾勒出了一条从“紧急行政干预”到“量化目标管理”,再到“长期产业重构”的清晰政策轨迹,展现了国家稳定生猪市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和系统策略。
母猪过剩142万头,产能调减形势严峻
目前,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目标正面临严峻挑战。截至2025年7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在4040万头左右的高位平台震荡,高出正常保有量142万头,凸显出“降体重易,去产能难”的核心矛盾。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和种群结构的优化,行业PSY得到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能繁母猪,实际提供的商品猪出栏量较过去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种“高存栏+高效率”的双重压力下,简单的控制出栏体重、限制二次育肥等短期调控措施,虽能暂时缓解供应压力,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供应过剩的格局。因此,推动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实质性调减已成为产能调控的关键第一步,也是行业走出亏损困境、实现猪价理性回归的治本之策。
生猪产能调控需要各养殖企业自觉自律,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头部企业必须带头响应相关政策,主动降产能,达成一致行动,才能推动能繁母猪存栏量走出“平台期”,实现根本性的产能调减,促使生猪供需关系逐步回归均衡,从而为猪价回暖创造基本条件。
「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面编辑】洪琳媛
【数据调研】洪琳媛
【内容采写】洪琳媛
【数据制图】洪琳媛、李丹
【内容审核】李 丹
加入新猪派养猪数据交流群
获取更多数据与资讯
新猪派精选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