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任文岱
责编|李旭
正文共3390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中国缴获毒品主要来自境外、部分来自国内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改变。”今年6月,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4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2024年国内毒品来源情况中,制造冰毒、氯胺酮等主要流行合成毒品案件减少,但新型毒品制造活动明显增多,共缴获非法制造的依托咪酯、美托咪酯和异丙帕酯等新列管毒品1.6吨。
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且复杂的任务。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发生了一起跨度近10年之久的特重大毒品犯罪案件。在这起案件中,逃亡数年的大毒枭在庭审中曾抗辩其制造的产品不是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规定的甲基苯丙胺,而是灭鼠药,意图钻法律漏洞否定犯罪。
此案跨度时间内,我国禁毒法治工作也历经新旧法交替、侦查手段技术升级等新发展和进步。近日热播剧《扫毒风暴》以该案为原型,讲述缉毒警察们与大毒枭卢少骅为代表的境内外毒品犯罪团伙之间一场跨越世纪的生死正邪较量,也见证了我国禁毒工作的一段艰苦奋斗历史。
下足功夫推敲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
中国是世界上禁毒政策最严格、执行最彻底的国家之一。人民群众对毒品深恶痛绝,对长期奋斗在禁毒战线的警察尤其壮烈牺牲的缉毒警察们心存感激与敬仰。
作为禁毒题材电视剧,在追求艺术戏剧张力的同时,如何把握好禁毒相关法治问题、诠释禁毒文化尤为重要。
《扫毒风暴》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伟表示,毒品类犯罪是非常严重的犯罪,对人民群众的危害巨大,而且由于犯罪手段非常隐秘、犯罪分子极度狡猾与残忍,所以公安机关侦破的难度也非常之大。同时我们的缉毒警察也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毒品类犯罪的剧集不能“戏说”,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不能“明贬实褒”,同时对于缉毒警察的刻画要严肃。
《扫毒风暴》中缉毒警察林强峰是一名曾在犯罪团伙当过卧底的缉毒警察,他的搭档在卧底过程中不幸牺牲,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心理创伤。剧中林强峰没有延续一般剧集中正面人物“高大上”的惯常表现,其高敏感、略带“神经质”以及在黑白灰间游刃有余的特质,让观众对做过卧底的缉毒警的形象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在李伟看来,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毒品的危害性和禁毒工作的艰难,需要剧作方下足功夫去推敲揣摩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扫毒风暴》中,大毒枭卢少骅刚开始展现给观众的形象是一个聪明、讲义气、守信用、顾家的“好男人”,但他走上犯罪道路后,就要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毒品的危害性,同时能够看清掩盖在卢少骅“好男人”形象下的“坏本质”。《扫毒风暴》用大量细节堆叠演进,刻画出一个冷血自私、恶贯满盈的大毒枭。
在《扫毒风暴》中,警方在卢少骅案上破案时间长达5年。卢少骅自1995年开始制造冰毒,2000年才被抓获。在这期间,他几次逃脱抓捕,化名辗转多地。制毒贩毒未停,缉毒工作也一刻未停歇。
《扫毒风暴》中案件受困于当时的侦查技术和侦查手段的发展程度,剧中警察们几乎只能采取“人盯人”的形式监控犯罪分子,缉毒警察们往往几天几夜蹲守监控犯罪分子。对很多犯罪分子的通缉,还是通过电视及在大街上发布“通缉令”等方式。李伟对此感慨,如今,监控设施、信息网络、人脸识别等侦查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给我国毒品犯罪的侦查工作带来极大改善。而剧中警方与毒品犯罪分子的多年生死较量,正是我国禁毒工作的时代奋斗缩影。
反映我国禁毒法治发展
1997年10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开始施行;1997年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开始实施。李伟表示,《扫毒风暴》映照出我国禁毒法治的发展与进步。
“根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对于发生于1997年10月1日之前的犯罪,应依据1979年《刑法》;而发生于1997年10月1日之后的犯罪,则依据1997年10月1日施行的《刑法》。”李伟表示,剧中相关法律问题要遵循我国法律修订进程。
他介绍,剧中孟汉丘和卢少骅都涉嫌制造、贩卖毒品罪和故意杀人罪,但是两人被法院判决的时间不同,一个是在1997年之前,一个是在2000年之后,所以所依据的刑法不同,相关的刑法条文也就不同。
孟汉丘犯制造、贩卖毒品罪、故意杀人罪,所依据的是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二款、第一百三十二条。卢少骅犯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故意杀人罪,所依据的刑法条文是1997年《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百三十二条。
1997年1月1日实施的《刑事诉讼法》,首次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李伟提到的这些规定在剧中也有所体现。“龙哥”罗炳章在境外毒窝残忍杀害了我国卧底缉毒警察,其被我国警方抓获后,仍然负隅顽抗,态度嚣张。尽管警察们很愤怒,但并没有对龙哥进行任何刑讯逼供的行为。剧中侦查人员在抓获其他角色的过程中,也没有非法收集证据的行为,这些都是对文明执法理念的体现。
2002年,卢少骅案一审开庭,他当庭推翻自己的供词,对起诉书提出异议,认为指控犯罪不属实。对此,审判机关并没有直接认定他构成犯罪,案件二审中,充分倾听他的辩解理由,而且通过司法鉴定、专家论证等方式,从事实和证据的角度进行了充分论证。李伟认为,这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对“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证据采信原则以及“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定罪要求的贯彻,也让最终的判决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对毒品犯罪坚决说“不”
卢少骅在一审中意图钻法律漏洞,抗辩称其从1995年开始直至被抓,他只制造过盐酸左旋甲基苯丙胺和盐酸右旋甲基苯丙胺,是用来给北方草原灭鼠的灭鼠药。对于公安机关的鉴定结论认定制造的为甲基苯丙胺不承认、不接受。
甲基苯丙胺是1997年刑法修改新增的毒品类型。卢少骅抓住这一关键,在法庭上宣称盐酸甲基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在法律上构不成毒品。他将文字游戏玩到法庭上,并用来抗辩毒品犯罪重罪。但最终法网恢恢,邪不胜正。
《报告》显示,在全球毒品问题持续恶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仍处于涉毒犯罪风险加剧期、新型毒品快速变化期、治理成效巩固拓展期。
“当下的禁毒形势依然严峻,新型毒品层出不穷,为了打击毒品犯罪,我国相关司法机关也通过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座谈会纪要等形式,加强对毒品犯罪的司法打击力度。”李伟说,2015年《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9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非法经营、非法使用兴奋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都在强调加强对毒品犯罪的惩治,并不断完善对新类型毒品犯罪等的司法适用问题。
《报告》显示,在毒品贩运上的手段变化更新更快。不法分子通过境外加密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勾连,使用隐语暗语进行交流;毒资支付隐踪匿迹,在网络群组担保、虚拟支付交易的基础上,多账户、多币种、跨链条转移毒资。藏毒运毒方式不断翻新,毒品交付多采取人货分离的非接触方式,贩毒行为隐蔽性增强。
李伟表示,尽管当下侦查手段和技术飞速进步,但毒品犯罪侦破难度依然很大。主要是由于毒品犯罪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毒品犯罪侦查取证困难,毒品犯罪往往较为隐蔽,交易过程多在暗中进行,侦查人员需要运用各种专业手段和技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证据,这使得侦查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其次,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较强,为逃避法律制裁,犯罪分子会采取各种反侦查措施,如伪装交易地点等,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打击毒品犯罪的难度。
多年来,我国禁毒部门对毒品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入推进“清源断流”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全力破大案、打团伙、摧网络,断通道、抓毒枭、缴毒资,严厉打击毒品走私贩运活动。我国的禁毒斗争从未停歇,对毒品犯罪的打击从未懈怠。
在《扫毒风暴》中,卢少骅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大毒枭,主要因其具有颇高的化学天赋,制出的冰毒纯度高达99%。剧中卢少骅第一次制毒,其供职的化工厂成为他制毒原料的来源,在其师傅的“帮助”下,从此走上不归路。
对于这一问题,我国的禁毒法治实践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报告》表示,中国禁毒部门坚持把化学品管制作为遏制境内外制毒活动的源头性举措,强化易制毒化学品源头管控、可疑交易核查、制毒原料来源倒查。
云南省地处全国禁毒斗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2024年,云南省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可制毒化学品管理规定》,通过对可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使用、储存、销毁、核查等环节进行规范,遏制可制毒化学品非法出境用于制毒,为堵截防范可制毒化学品经云南流向境外强化了法律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