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寿司启发,制作出高密度柔性电子丝
在医疗和科研领域,人们对“多模态感知与刺激”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能同时测量压力、化学信号、电活动的设备,还希望它们柔软、微小、能长期稳定地工作。然而,传统的一维电子纤维却存在不少痛点:刚性强、元件布局精度差、功能单一、集成度低。其根源在于,常规的微纳加工技术(比如光刻)并不适用于又细又长的曲面结构。于是,如何在细丝般的纤维里“装下”成百上千个功能器件,成了全球科学家的难题。
在此,斯坦福大学鲍哲南院士联合James C.Y. Dunn教授带来了突破性答案。他们创造了一种新型“螺旋神经丝”(Spiral-NeuroString,简称 S-NeuroString):通过“二维薄膜到一维纤维”的螺旋转化,把成片微纳器件紧密卷入柔性纤维中,实现了极高的器件密度和多功能集成。凭借其卓越的柔软性和生物相容性,这根纤维在小鼠大脑和猪肠道中均表现出优异性能:能实现长达4个月的单神经元记录,也能在活体动物肠道中实现连续运动监测和电刺激,甚至达到1280通道的超高集成水平。相关成果以“High-density soft bioelectronic fibres for multimodal sensing and stimula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上,第一作者为Muhammad Khatib, Eric Tianjiao Zhao和 Shiyuan Wei为共同一作。
从二维到一维:螺旋神经丝的设计和制造
研究团队的灵感来自于“卷寿司”。他们先在二维弹性薄膜上完成常规的微加工,再把薄膜螺旋卷起,变成一根柔性电子纤维(图1a)。这种“螺旋转化”使得原本稀疏分布的器件被高效压缩,密度提升可达百倍以上。比如,一张30毫米宽的薄膜,上面有150个传感器;卷成直径250微米的细丝后,同样数量的器件被“塞进”0.25毫米的宽度里,密度提升了120倍(图1c)。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根纤维柔软到能和头发媲美(图1d),还可以轻松打结、缝进织物里(图1e)。这意味着,它不仅适合植入体内,还具备拓展到可穿戴织物的潜力。换句话说,科研人员第一次把“高密度、多功能、柔软可弯”的电子元件真正做进了一根细丝里。
图1:螺旋神经丝的设计和制造
螺旋设计的奥秘
为什么螺旋转化能带来这么大提升?答案在于“卷”出来的三维结构(图2a)。团队通过调控薄膜宽度和厚度,精准控制纤维直径,从180微米到360微米都能实现(图2b)。不同材料的选择还能调节纤维柔韧性:模量越低,纤维越柔软(图2c)。同时,研究人员还展示了“定制布局”的可能:有的传感器布置在纤维表面,用于直接接触组织;有的则藏在纤维内部,用于压力、温度等信号的采集(图2d)。更妙的是,纤维中还可以嵌入光纤导光或中空通道,实现给药、流体传输(图2e)。这使得螺旋神经丝不仅是“传感器集合体”,更是一个可扩展的多功能平台。
图2 : 螺旋转化与功能拓展
在肠道里“听”运动
人体肠道结构弯曲复杂,还在不断蠕动,这对任何植入设备都是极大挑战。传统“胶囊探针”虽能记录信息,但笨重、刚硬,难以实现多点实时监测。螺旋神经丝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研究人员首先在小鼠结肠做了测试。直径仅300微米的纤维被插入结肠后,不仅没有干扰蠕动,还能精准感知运动信号。更重要的是,当研究者施加电脉冲时,纤维还能引导肠道产生规律收缩(图3a–c)。随后,他们把实验搬到更接近临床的猪体内。在清醒状态下,螺旋神经丝连续几天采集到肠道运动数据,甚至捕捉到明显的昼夜节律:中午活动最强,午夜最弱(图3d)。它还能分辨不同频率的收缩波,从每分钟2次到18次都有记录(图3e)。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者发现电刺激能双向调节蠕动——有时能增强,有时能抑制(图3h–j)。这意味着,未来医生可以依赖这样的纤维设备,实时监控并精准干预术后肠功能异常。
图3 : 肠道中的连续监测与刺激
在大脑中“听”神经元
除了肠道,螺旋神经丝在大脑中的表现同样亮眼。团队制作了直径150微米的神经探针,把32个电极分布在1.6毫米的区域内,形成类似“电极四胞体”的阵列(图4a,b)。这种布局让探针能够长期稳定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放电信号。在活体小鼠实验中,纤维植入海马区后,神经元信号持续稳定超过16周(图4d–h)。借助高密度电极,研究人员还能追踪同一神经元的活动,甚至观察到与记忆巩固相关的“锐波涟漪”(SWRs)事件(图4n,o)。更进一步,螺旋神经丝还能与光纤结合,实现光遗传学调控:当光纤在大脑特定区域释放激光时,探针能同步记录到神经元活动的变化(图4p,q)。这为未来同时“读写”大脑电信号打开了新大门。
图4 :大脑中的单神经元记录
展望:柔性电子的未来
螺旋神经丝的问世,不仅在工程上实现了“把二维变成一维”的奇思妙想,更展示了柔性电子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巨大潜力。它小巧、柔软、功能丰富,既能深入脑区进行单神经元长期监测,又能在肠道中实现实时感知与精准干预,还能扩展到光学、化学等多模态功能。未来,这项技术或将推动一系列新应用:婴幼儿肠功能监护、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甚至“脑-肠轴”长期追踪。同时,凭借纤维形态,它也可能走向智能织物、可穿戴设备和软体机器人领域。可以预见,这根柔软的“电子丝”,正在悄悄编织起医疗与智能科技的未来图景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