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刘少奇的曾孙女刘丽达,长着洋面孔说着外国话,入选央视主持人

0
分享至

在莫斯科的一间办公室里,经常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

她金发碧眼,长得像个地道的俄罗斯人,却能熟练地用中文与来访的中国客人沟通。她叫刘丽达,身份可不一般——她是刘少奇的曾孙女。

很多人一听都愣住了:刘少奇的后代怎么会有个外国面孔?

一、家世不凡,却有段跨国渊源

刘丽达1982年出生在莫斯科。她从小就用俄罗斯名字“丽达·费多托娃”,生活中完全是个俄罗斯姑娘。

可等她长大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她的曾祖父,正是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刘少奇。

这一切要从她的爷爷刘允斌说起。

1939年,刘允斌年仅14岁,就随着一批革命领导人的子女被送去苏联求学。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战火之中,能到苏联深造,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

刘允斌学习极为刻苦,成绩在同龄人里一直名列前茅。

他先是进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后来又转到莫斯科大学的化学系,希望能学习到和核技术相关的知识,将来能报效祖国。

在校园里,刘允斌遇见了玛拉——一个美丽的俄罗斯姑娘。

两人相恋、结婚,很快有了一儿一女。儿子叫阿列克谢(中文名刘维宁),也就是刘丽达的父亲。

那个年代,他们一家在莫斯科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贵,但也算安稳温馨。

随着新中国成立,国家急需大批建设人才。

1957年,刘允斌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参与核武器研究。这一走,就是永久的别离。

他的妻子玛拉和孩子们只能留在苏联,夫妻两地分隔,感情最终走到了尽头。

二、隔绝与重逢,家族血脉的延续

刘允斌回国后,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但因为时代的风云变幻,他的人生也走得颇为坎坷。

妻子玛拉独自抚养孩子,在苏联也不敢轻易提及丈夫的情况。

为了避免麻烦,她甚至把孩子们的姓氏改成了自己的娘家姓“费多托娃”。从那以后,孩子们与中国的联系几乎断绝。

刘少奇在1960年访问苏联时,才有机会见到孙子阿列克谢和孙女索尼娅。

这是祖孙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那时,阿列克谢才4岁,只记得有位慈祥的老人摸了摸他的头,眼神里满是疼爱。

多年以后他才知道,那位老人就是自己的祖父。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形势逐渐宽松,刘家的中苏血脉才重新被牵连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允斌的女儿索尼娅接到了来自中国亲属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声音,让她和母亲玛拉泪流不止。

原来,家族的另一端还在中国,大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彼此。就这样,刘丽达从小听说,自己不仅是俄罗斯人,更是刘家的后人。

三、走进中国,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2007年,刘丽达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到中国留学。

那一年,她考入了广州的暨南大学,选择学习中文。

她想亲自看看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也想弄清楚,父亲口中那个魂牵梦萦的祖国,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刚来中国时,她几乎听不懂普通话。点餐、买东西、问路,都成了难题。

可她性格要强,不愿意依赖翻译。她给自己下了个“狠心”的目标:一年之内,一定要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于是,别人休息的时候,她在背单词;别人聊天的时候,她在练习发音。

没过多久,她真的做到了。她的中文越来越自然,甚至能和同学们开玩笑。

正好那时候,央视第九套频道在筹备节目,需要一名会俄语又懂中文的主持人。

刘丽达凭借双语优势,加上得体大方的举止,被一眼相中,走上了央视的舞台。

她长着西方面孔,却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中国风景和历史,这种独特的气质让观众眼前一亮。

四、主持人舞台背后的心路

在央视工作的那段时间,刘丽达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她去过北京、上海,也去过西安、广州。每到一处,她都会想:这是祖父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是家族历史的一部分。

有人说,她像是“带着刘少奇的目光,再次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句话,让她很受触动。



不过,事业之外,她也有自己的难处。她的母亲还在莫斯科,年纪渐长,需要人陪伴。

作为独生女,她最终还是选择辞去央视的工作,返回俄罗斯。但回国不代表断开。

相反,她开始在莫斯科的“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盟”担任联席主席,专门负责中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中俄之间的一座桥梁

如今的刘丽达,已经是中俄经贸、文化往来中的活跃人物。

她经常要在两国之间奔波,帮助企业牵线搭桥。每当有中国客人来莫斯科,她总会热情地接待,还会主动聊起中国的现状。

有人惊讶:她的外貌和口音,看起来就是个俄罗斯人。



可她的心,却始终向着中国。她常说,自己虽然没见过曾祖父,但从小听父亲讲过无数关于中国的事,那份情感已经融进了血液里。

对她而言,中俄之间的关系,不只是两国的合作,更是家族的延续。

父亲刘维宁曾提前退休,选择长期生活在广州,就是为了圆梦——落叶归根。

而刘丽达,则选择用自己的职业,把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家族精神的传承

刘丽达的人生,某种意义上延续了刘家的传统。

刘允斌当年毅然回国,是因为心怀家国情怀;刘维宁选择回到广州,是因为不忘血脉根源;

到了刘丽达这一代,她用自己的方式,在跨国舞台上为中国和俄罗斯搭建桥梁。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肩上有一种责任感。

她说过:“我长着外国人的样子,但我心里流着中国的血。”

这句话,不仅是她的自我认知,也是对家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从延安出发,到莫斯科求学,再到广州重逢,这个家族经历了太多分离与重聚。刘丽达,就是这段跨国记忆的见证人。

她的身份,既是俄罗斯人,也是刘家的后代;她的外貌,是西方的面孔,但她的心灵,却深深扎根在东方的土地上。

她把这特殊的身份,当成责任,也当成动力。



无论是在央视的舞台上,还是在国际组织的会议桌前,她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中国,传播着中国,连着中国。

一个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不能。

可一个人能不能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能。

刘丽达,用自己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调侃国际观点
调侃国际观点
感谢关注,持续更新,给你不一样的国际观点
108文章数 32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健康
艺术
家居
游戏
公开课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家居要闻

公共艺术 限时体验打造

和三月七一样爱自拍,还恶趣味让叽米加班,长夜月越来越神秘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