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欣辰~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蒂娜·齐莉格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她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如何用5美元在2小时内赚到最多钱的挑战。
令人惊讶的是,最成功的团队根本不是靠那5美元赚钱——他们看到了规则之外的机会。
这个实验被收录在她的代表作《幸运因素:如何创造好运并转变生活与事业》中。
其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运气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作为创新与创造力领域的权威专家,齐莉格通过这本书向我们证明:
那些所谓“幸运儿”的背后,是一套可识别、可学习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好运从不偏爱任何人,它只偏爱特定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1、被动等待运气,是最大的不幸之源
齐莉格在书中尖锐地指出:大多数人对待运气的态度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就像“等待被闪电击中的气象学家”,既不做预测,也不采取行动。
她通过研究发现了“不幸者”的三大思维特征:
● 习惯待在舒适区,回避新体验
● 过度依赖既定计划,拒绝意外机会
● 失败后迅速放弃,认为“这就是命”
书中有一个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
两组求职者被安排进入同一网络,一组只联系熟悉的人,另一组则主动寻求“弱关系”的介绍。
结果后者的求职成功率高出3倍以上。
齐莉格评论道:“幸运不是概率问题,而是接触面的问题,你接触的机会越多,遇到好运的概率就越大。”
那些总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的人,往往首先是接触世界方式出了问题。
2、幸运思维:如何构建“好运吸引力”
《幸运因素》最革命性的观点在于:幸运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心智模式。
齐莉格总结了幸运者的四大特质:
① 风险扩张力——愿意尝试合理的风险
书中提到,大多数突破性机会都藏在轻度不适区,幸运者不是更爱冒险,而是更懂得计算风险。
② 积极观察力——注意到别人忽略的机会
回顾一下这个经典实验:
受试者被要求数视频中传球的次数,超过一半的人没有注意到中间走过的大猩猩,幸运者往往能看到“看不见的大猩猩”。
③ 关系连接力——建立互信的弱关系网络
“你的下一个重大机会,最可能来自你还不熟悉的人。”
④ 心态弹性力——从挫折中快速恢复
幸运者不是不失败,而是把失败重新定义为“数据收集”。
3、创造好运的三个具体实践
齐莉格并不止步于理论,她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方法:
● 每周尝试一件新事物
哪怕是换条路回家、试吃新菜品、参加一场陌生领域的讲座,小变化会打开新视野。
● 执行“5/10原则”
在任何场合,至少主动与5个陌生人交流,并争取与其中10%保持后续联系。
● 开展“机会审计”
每月回顾:我错过了什么机会?为什么错过?如何增加遇到类似机会的概率?
这些练习的目的不是立即获得巨变,而是重塑我们感知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4、运气生态:打造良性循环系统
《幸运因素》最终指向一个更深层的洞察:
最大的幸运,是构建一个能持续产生好运的生态系统。
个人努力只是系统的一部分,真正强大的运气生态包括:
● 信息网络:让你较早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 合作社群:多元化的群体带来意外连接
● 实验文化: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环境
● 反馈机制:及时调整策略的反思习惯
齐莉格说:“你不能控制运气,但你可以控制遇到运气的概率、识别运气的敏感度和利用运气的准备度。”
这才是运气的本质:它不是彩票中奖,而是概率管理、能力准备和心态开放的综合结果。
读完《幸运因素》,我最大的改变是:
不再羡慕别人的好运,而是开始构建自己的运气系统。
我开始主动拓展生活半径,有意识地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甚至学会了在挫折中问自己:
“这个失败带来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信息?”
正如齐莉格在全书的结尾写道:
“最幸运的人,是那些相信自己可以创造运气的人。这种信念本身,就成了他们最大的幸运。”
或许,好运最大的秘密就是:
它从一开始就平等地分配给每个人,区别只在于,有些人伸手去接,而另一些人背过了身。
运气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