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9.99997%!
2. 中国终于实现了6N9级超纯氦气技术的全面突破!
3. 8月18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自延安传遍全国,迅速引发全球氦气市场的剧烈震荡。
4. 长期以来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与高价倾销的西方行业巨头纷纷陷入焦虑,悄然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策略,降低报价以应对竞争压力。
5. 然而局势已不可逆转——中国正式夺回了被称为“工业血液”的高纯氦气自主控制权!
6. 氮气:黄金气体
7. 氦气,在元素周期表中位列第二,是一种极其稳定的惰性气体,其沸点低至-269℃,几乎不参与任何化学反应。
8. 正是凭借这种极低温性能和超强稳定性,它被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被誉为现代工业中的“黄金气体”。
9. 在医疗系统中,核磁共振成像(MRI)设备依赖液氦冷却超导磁体,维持接近绝对零度的工作环境,才能实现对人体组织的高精度扫描。
10. 若缺乏液氦支持,这类高端诊疗设备将无法正常运行,精准医学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
11. 航天发射任务中,氦气用于火箭推进剂系统的加压输送以及卫星温控调节,堪称保障飞行器安全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关键媒介。
12. 它如同航天工程的“隐形守护者”,默默支撑着每一次探索宇宙的壮举。
13. 在半导体制造与量子信息科学等前沿产业,高纯氦气作为保护气氛,可有效防止微米甚至纳米级芯片结构因尘埃污染或氧化而失效。
14. 同样,在大型强子对撞机这类粒子物理研究装置中,超导电磁线圈必须依靠液氦维持超低温状态,确保实验连续稳定进行。
15.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旦失去氦气供应,整个高科技产业链将面临停摆风险。
16. 不过,这种战略性稀有气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储量分布极为集中且不均衡。
17. 美欧主导国家早已将核心提纯装备——包括4K级超低温制冷机组、氦液化装置及大型氦透平膨胀机——列入严格出口管制清单。
18.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专家指出,国际上具备研制超流氦温区大型制冷系统能力的企业仅有两家,且对中国客户不仅售价高昂,还附加大量使用限制条款。
19. 更严峻的是,美国与卡塔尔联手掌控全球约90%的商业氦资源贸易量,其中美国单独占据近四成市场份额。
20. 对中国市场,他们长期实行配额管理制度,价格居高不下,并时常单方面削减供货数量。
21. 2022年供需最紧张时期,每立方米高纯氦气成交价一度飙升至4万元人民币,折合每升高达40元,远超食用油价格数十倍。
22. 这种由少数国家垄断带来的后果,是供应链高度脆弱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
23. 更令人担忧的是,氦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释放进入大气层便会逃逸至太空,无法回收再利用。
24. 我国过去在氦气提纯工艺上仅能达到5N级别(即纯度99.999%),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对超高纯度气体的需求。
25. 而国际领先水平早已迈入6N级以上,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瓶颈在于氖杂质的去除——由于氦与氖分子量相差仅0.003g/mol,分离难度极高,犹如从沙堆中甄别出重量几乎一致的微粒。
26. 在此背景下,我国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形成“进口依赖—研发动力不足—技术滞后”的恶性循环。
27. 为打破困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万瑞冷电于2019年主动请缨,承担起攻克高纯氦提纯技术的历史使命。
28. 其目标直指行业公认的三大挑战极限:突破低浓度气源提纯边界、实现整套系统100%国产替代、将产品纯度提升至前所未有的6N9级标准。
29. 瑞冷电的破局术
30. 科研团队创新提出“四阶耦合联合法”,这项技术宛如在分子尺度上演绎一场精密无比的操作交响曲。
31. 第一步为“催化脱氢”环节。原始天然气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氢气,不仅影响后续提纯效率,当浓度超过4%时更存在爆炸隐患。
32. 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效催化剂能够选择性捕捉氢分子并促使其发生化合反应,成功将氢含量由初始的0.5%降至0.01%以下。
33. 此过程相当于为混合气体实施一次“本质安全化处理”,为后续工序扫清重大风险障碍。
34. 脱氢完成后,气体进入“膜分离筛选”阶段。
35. 所采用的中空纤维复合膜组件具备纳米级孔径结构,孔道直径仅为数个纳米。
36. 当混合气体通过膜壁时,体积较小的氦原子快速渗透穿过,而氮气、甲烷等较大分子则被有效截留,从而完成初步杂质剔除。
37. 接下来的“变压吸附”工艺进一步清除残余杂质,经过多轮循环吸附与解吸后,氦气纯度可达99.9%,实现从初级原料到高品质中间产品的跨越。
38. 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出现在第四步——“深冷精制”。
39. 氦与氖物理性质极为相近:分子量差异微乎其微,空间尺寸差距不足0.6埃,常规手段几乎无法区分。
40. 任何参数偏差都可能导致整批产品报废。
41. 为此,研发团队专门开发出新型选择性吸附材料,并设计双塔交替运行架构,在-243℃极端低温条件下精准捕获氖杂质。
42. 六年间,团队累计开展上千次试验,每次失败背后都是数十万元研发投入的沉没成本,但每一次数据优化都在推动最终目标逼近现实。
43. 2025年8月18日,延安项目现场迎来决定性时刻。
44. 经检测,产出氦气纯度稳定达到99.99997%,氖杂质浓度低于0.3ppm,所有关键指标均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多重验证,完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45. 更值得自豪的是,整套提纯装置从图纸设计、核心部件制造到控制系统集成,全部实现自主可控,无一进口元件,彻底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46. 装置本身也展现出卓越性能优势。
47. 采用模块化紧凑布局,整体体积较同类进口设备缩减40%,占地面积更小,运行效率却提升50%,单位能耗显著下降。
48. 内置AI智能调控系统具备实时感知能力,可动态监测流量、压力与成分变化,自动调节工况参数,确保输出品质始终如一。
49. 单台设备可全年无休连续运转,年产能达40万立方米高纯氦气。
50. 目前万瑞冷电企业总年产能已达400万立方米,足以覆盖全国近十分之一的高端氦气需求。
51. 更为难得的是,自装置在延安基地完成安装调试,到通过全工况验收仅耗时六个月,充分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成熟度与产业化可行性。
52. 项目共取得19项自主知识产权,涵盖催化脱氢技术、膜组件结构设计、低温控制算法等多个核心技术节点。
53. 同时,公司牵头编制《氦气纯化器》行业标准,明确将“氖含量≤1ppm”写入规范条文,实质上将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准入门槛。
54. 这种“以标准引领产业”的战略举措,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氦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也为后续竞争者构筑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55. 全球市场格局由此发生根本性转变。
56.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随着中国高纯氦产能持续释放,欧美供应商被迫下调对华售价,延续多年的垄断定价体系宣告瓦解。
57. 结语
58. 当延安的提氦产线源源不断地输出6N9级超纯氦气,当“中国制造”的提纯系统开始走向海外,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单一技术的飞跃,更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体跃迁的缩影。
59. 从受制于人到掌握规则制定权,中国氦气产业的逆袭之路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关键技术无法靠购买获得,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方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60. 那么,在更多仍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领域,我们是否也能复制这一成功路径?对于中国高科技未来的图景,你又有何期待与设想?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
61.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62. 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