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铸风骨
——王少石四绝艺术的精神维度与当代价值
文/王长征
我曾为王少石老师写过评论,也曾在自己所主编的《中国汉诗》编发过他的诗词、书画印等作品。他是一位以诗、书、画、印四绝的全面修养,构筑起贯通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的江淮大写意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既守护着文人画“诗画互文”的古典血脉,又以金石入画的创新笔法,为传统艺术注入当代活力,成为当代艺坛少有的“全才型”艺术家。
王少石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转译。其诗作质朴而深邃,常以白菜、石榴等市井风物为题,却能透出青铜礼器的庄重感;书法以篆隶为根基,笔力如青铜铸就,沈雄浑厚间暗含金石裂帛的张力;绘画则将佛像、达摩等宗教题材世俗化,以温润笔墨消解神圣感,实现“世俗物象精神化、神圣题材世俗化”的创作转向;篆刻融合秦玺汉印及皖浙流派,刀法浑厚苍老,获许麟庐“可与西泠八家媲美”之誉。
作为江淮大写意画派的代表,王少石的艺术始终深嵌着地域文化的基因。他的作品既保持着传统文人画的雅致,又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如冯其庸所言:“少石弟此幅意在苍石白石之间,此黄石轩得意之笔也。”王少石的艺术实践,为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双重启示:其一,在技法层面,他证明真正的创新绝非形式的标新立异,而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其将篆刻刀法融入绘画的实践,与吴昌硕“以书入画”的理念形成跨时空呼应,却以更开放的媒介融合实现突破。其二,在精神层面,他以淡泊名利、潜心艺道的创作态度,为浮躁的艺坛注入一剂清醒剂。
王少石的四绝艺术,是传统精神与当代意识的完美结晶。他以金石铸就的风骨,既守护着文人画的精神传统,又以诗画合璧的创新,为当代艺术开辟出新的可能。当我们透过王少石的笔墨,看到的不仅是千年文化的当代回响,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生动写照——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他正以艺术为舟,载着文化的根脉,驶向更辽阔的审美海域。
艺术简介:王少石(1940.11.7~)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号睡庵、石叟等,斋名黄石轩、三缘堂、石隐楼等。书画篆刻家、诗人、收藏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政协安徽省委员会资深委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安徽省人民政府资深参事。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复旦大学王蘧常研究会顾问。一九六四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萧龙士、许麟庐弟子。其大写意绘画,晚年熔诗书画印于一炉,苍茫古朴,独具一格。著有《红楼梦印谱》《红楼梦印谱·增订本》《中国美术家大系· 王少石卷》《大写意三字经》《王少石捐赠复旦大学书画作品集》《黄石轩吟草》;编有《许麟庐翰札·致弟子王少石》《金石之交·冯其庸致王少石书信集》。曾发表书画、文博论文多篇。
评论家简介:
王长征,中国书画家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中华五千年动画工程促进会碑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泰国格乐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汉诗》主编,安徽省当代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发表文学作品450余万字,出版诗文集10部,书法在美、法、英、泰、韩、西班牙等国家及港澳台、北京、福建、江苏等地区展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