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鲁沪大战的哨声停了过去有五天了,但仍有不少球迷耿耿于怀的是:打在马纳法那胳膊上的究竟算不算手球?特别是泰山队的球迷,反反复复的观看比赛的回放并在网络上发声。 让人无奈的是直到今天足协裁委会仍没吵出一个结果,得要找国际足联问个明白才行。有人说这是给裁判找台阶,可我倒觉得,这更像是我们平时遇上了难事儿解决不了了,就想去找个懂行的人请教和把关。
我们先回顾一下那天晚上的细节。9 月 12 号上海申花的主场,比赛刚踢了 7 分钟,泰山队的刘洋从左边传中,球就那么直愣愣砸在马纳法抬起来的胳膊上。慢镜头一放,谁都能看着那胳膊没贴在身上,球的方向都变了。可当值主裁判麦麦提江没吹,连VAR 顾春含也没吭声,泰山队的球员围着裁判说理,场边的球迷更是急得站起来喊。赛后有球迷翻着本赛季的赛程表数,这已经是泰山队在关键战里遇上的第 7 次争议判罚了,24 轮联赛下来只拿到 1 个点球,跟其他争冠球队比起来,这数儿实在有点寒酸。换作谁是泰山球迷,心里不得犯嘀咕:为什么偏偏是被我们遇上这种事儿?
大家争论的核心,其实就是马纳法胳膊触球的地方 —— 正好在大臂和肩膀中间,不上不下的,就像咱们平时买东西遇上 “模棱两可” 的情况,真的很难判断。国际足联在2022 年就改了手球规则,说白了就是看两点:一是胳膊是不是放得自然,二是有没有特意伸出去挡球。老球迷一下子就想起去年的事儿:当时沧州雄狮的洛卡迪亚把球打在泰山后卫贾德松肩膀上,裁判当即就判了点球,可这次马纳法明显抬起来的胳膊,怎么就不算了?这种 “同样情况不同判” 的事儿,最让球迷心里不舒服。就像我们去菜市场买菜,今天这个价明天那个价,哪个心里舒服?足球评论员徐江说得很实在:“按本赛季的例子,这球妥妥该判点球,VAR 没动静才真让人纳闷。”
足协要找国际足联的消息一出来,网上就吵开了,有人说 “这不是承认自己不行嘛”,也有人说 “早干嘛去了”。可咱们细琢磨琢磨,这事儿还真有点不一样。以前遇上这种争议,足协大多是内部商量一下就过去了!但这次不一样,去年浙江队外援米特里策肘击别人脸,足协就找过国际足联讲师,最后认定裁判漏了红牌。现在又走到了这一步,相当于把 “家门” 打开,让外头的行家评评理,这可不是找台阶,是真打算把这事弄明白好好解决,要不然谁愿意把家丑外扬呢!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 VAR 的操作确实让人费解。按中超的规矩,这种可能改了比赛结果的禁区手球,VAR 必须得复核,就像考试的时候,明明有参考答案,却没让人去核对,最后出来的结果能不让人着急吗?今年中超已经有 13 次被裁委会认定的错漏判了,其中 6 次都是 VAR 没弄好。这就像咱们用导航,明明导错了路,系统还不提醒,最后绕了远路能不生气吗?这说明不只是裁判个人水平的事儿,连辅助的 “工具” 都得好好调调。
其实足协找国际足联,好处不止一点。技术上,人家能说清楚大臂和肩膀中间到底怎么算,以后再遇上这种 “模糊地带”,裁判心里就有准谱了;制度上,这也算跟国际接上了轨。你看英超那边,有个 “裁判决策复查委员会”,专门管争议判罚,我们要是也能把这事儿变成常例,定期找国际足联问问,积攒多点经验,以后就不用每次都吵来吵去了。
不过说句实在话,这次的事件也暴露出了我们中超裁判的一个短板—— 现在能把国际足联最新规则吃得透透的裁判,据说还不到四成。这就像老师教学生,要是老师自己对教材都没摸明白,学生学起来能不糊涂吗?有时候不同场次判罚不一样,根子可能就在这儿了吧。
足协要是能借着这次机会,多组织裁判学学国际上的新规则,把那些条条框框变成咱们能看懂的 “执法指南”,以后我们的争议不就少了吗?到时我们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老实说我们球迷想要的真的很简单,就是能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看一场明明白白的比赛—— 该判点球就判,不该判就不判,输赢各凭本事我们都认!大家说是不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