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堡镇,有位年过六旬的“老娘舅”,他的名字在百姓心中几乎成了“调解”的代名词。不管是复杂的邻里摩擦,还是难解的家庭矛盾,亦或是棘手的交通事故纠纷,只要经他手,总能一一化解,他就是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徐周。
多年来,徐周秉持“依法办事 以理服人”的工作信条,用真心打破僵局,用专业化解矛盾,赢得普遍赞誉。2024年,他荣获“上海市优秀调解员”称号。
深耕法律筑底气
徐周的“调解底气”,源于二十余年对法律的深耕。2000年,其家人卷入一场纷争,因不懂法而陷入被动的经历,深深地触动了徐周,让他萌生了自学法律的想法。从此,徐周抱着厚厚的法律书“啃”了起来。民法、婚姻法、物权法……面对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款,他逐字逐句地琢磨,遇到难题就查资料、找案例,笔记本记了一本又一本,硬生生将二十多部法律中的常用条款装进了脑子里。
这份“钻劲”,不仅让徐周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法律通”的蜕变,更让他成为了街坊邻里心中的“法律依靠”。谁家遇到法律困惑,第一个想到找他咨询;有人要去法院处理纠纷,也会请他陪着对接流程、递交材料。他的专业和热心,给常接触的法院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法院主动找到他,邀请他担任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自此,徐周多了个新身份。在参与民事、刑事案件审理的日子里,他不断打磨法律素养,积累庭审经验,为后续调解工作奠定了专业基础。
2020年,徐周从上海客轮公司退休,本想歇一歇享受清闲,却被所居住的电业社区找上门:“徐老师,您懂法又有耐心,我们给您搭个调解工作室,让街坊们遇到事有个说理的地方,您看行吗?”徐周一口答应,“退休了能发挥点余热,为街坊们解烦忧,值!”就这样,“民牌法官”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这个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工作室,也逐渐成为居民信赖的“解忧站”。
细致调解暖人心
在社区里,徐周处理的多是家长里短与民生琐事,但他从不怠慢。2021年,小区某栋居民凑钱加装电梯,合同里明明约定电梯基础框尺寸为2.5米,安装公司却擅自缩减至2米。“尺寸小了,以后搬家具怎么进?这电梯装了还有啥用!”居民们又气又急,几次与安装公司交涉都没结果,最终找到徐周。
“大家凑钱装电梯,图的就是方便,现在出了这事儿,换谁都会生气。”徐周先把居民们请到工作室,耐心听他们倒完满心的委屈与焦虑,等大家情绪平复些,才说:“别慌,咱们手里有合同,按法律办事,肯定能把问题解决好。”
随后,他拿着合同与安装公司交涉,一边摆事实:“居民们攒钱不容易,就盼着电梯早日用上,现在尺寸不符,换谁都不能接受”;一边讲法律:“合同写得明明白白,擅自改尺寸是你们违约在先,按《合同法》就得承担责任”。同时,他也替居民表达诚意:“大家体谅你们的难处,不要求额外赔偿,只希望退还已交的安装费,这已经是很大让步了。”
一番话既维护了居民权益,又给企业留了台阶,安装公司最终全额退还费用。居民们握着徐周的手连连道谢:“多亏徐老师,不然这件事不知道还要拖多久!”
除了这类民生事,日常邻里间的鸡毛蒜皮,徐周也处理得游刃有余。张家小两口红着眼眶来问离婚财产怎么分;李家和邻居因装修噪音吵得面红耳赤来讨说法;楼上漏水淹了楼下,两家人各执一词僵持不下……他总是耐心倾听各方诉求,细心寻找问题的根源,再结合法律条文捋症结、找方案,确保每一件小事都能妥善处理,不让小摩擦升级为大冲突。
情理相融破难案
因调解工作出色,2022年徐周被调到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为一名专职调解员。在这里,他面对的矛盾更复杂,调解的内容也更宽泛——有各种错综复杂的治安、突发事件,僵持多年的家庭财产争议,棘手的医患纠纷等,不少还是村居调解无果的“难案”。可徐周从不怵,他常说:“再难的矛盾,也能找到突破口。重要的是用心、用情,找准办法,再加一些说话的艺术,问题总能解决的。”
镇上一对三姐妹因父母养老卡、存款保管事宜闹得家无宁日,村里调解了好几次,但姐妹仨各有各的理,调解来调解去,矛盾总反复。徐周接手后,先采取“背对背”的方式,分别找姐妹仨谈心,把每个人的想法和委屈都听了个遍,同时耐心疏导她们的情绪。待大家心平气和后,他综合各方诉求拿出方案:“委托双方信任的亲戚保管资金,由大姐保管存折”,还细化补充了父母生病后的照料分工,过世后的丧葬费、抚恤金等分配方法,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让僵持的局面终于破冰。
徐周还曾成功化解过一起长达16年的宅基地纠纷。顾家三兄弟因父亲遗留下来的宅基地房屋产生矛盾,老大坚决反对老二、老三翻修父母的老房子,还多次用石头、铁丝网封堵他们回家的必经之路,致矛盾不断激化,村委会最终上报镇政府请求调解。徐周接手后,并没有急于讲法律条文,而是先以亲情为突破口进行劝说。“你们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兄弟和睦、互相照应,如今为老房反目,你们对得起他们吗?”通过亲情疏导,双方对立情绪明显缓和,为后续调解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着,他又单独开导老大:“弟弟们这些年在外面打拼也不容易,如今他们有能力回来翻修老宅,你作为哥哥应该要支持他们才对啊,兄弟情分要比那房子重要多了。”随后,他再讲解宅基地房屋继承的法律规定,明确老二、老三对父母财产有继承权。另外,指出其用铁丝网等物封堵道路的违法性及后果,引导他放下执念、珍惜亲情。同时,他也和弟弟们耐心沟通,协调双方诉求。
最终,在徐周的协调下,兄弟仨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老大拆除了全部铁丝网;老二、老三也主动提出装修老房子时,无偿将属于老大的房屋部分也一起装修好,并将老大房屋周边泥土地,全部用混凝土浇筑平整。时隔16年,兄弟三人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面对这类家庭纠纷,徐周始终秉持刚柔并济的原则,将法、理、情巧妙融合,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更修复了兄弟亲情。
从事调解工作以来,徐周始终保持着专业与敬业。不管多晚,只要居民有需求,双休日他随叫随到;不管矛盾多复杂,他都耐心梳理,公正无私。有人问他:“调解工作这么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不好吗?”徐周总是微笑着回答:“虽然辛苦,但每次成功调解后,我都感到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又做了一件好事!”
徐周的调解本领声名远扬,不仅在堡镇广为人知,周边的新河镇、竖新镇,乃至更远的东平镇等地的群众,也纷纷慕名而来,请他帮忙化解矛盾。据统计,自2020年至今,徐周已调解各类民事纠纷5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收到居民送来的锦旗45面。这位六旬“老娘舅”,用实际行动在法律与人情间架起坚实桥梁,默默守护一方百姓的和谐安宁。
堡镇司法所供稿
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综合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