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芯片,一波三折!
2020年,“缺芯潮”爆发,一颗通用模拟芯片价格从2元飙升至70元。
然而,2022年半导体行业步入下行周期,模拟芯片开始“卷价格”。全球第一大模拟芯片厂商德州仪器甚至放出狠话“国产什么价,我们都跟”,将部分产品价格压至1元。
时间来到2024年,半导体周期回暖,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市场,规模达1953亿元,但国产化率仅为16%。
如今,在国产替代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模拟芯片厂商能否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良机?是具备全品类模拟芯片设计能力的圣邦股份一骑绝尘,还是发力高端车规芯片的纳芯微、思瑞浦后来居上呢?
技术迭代,还是拓展种类?
芯片世界可分为两大阵营,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
像微处理器(CPU、SoC)、逻辑芯片(ASIC)、存储芯片(DRAM)都属于数字芯片,占据芯片总市场约80%的份额。
模拟芯片则由电源管理芯片和信号链芯片组成。前者负责电能分配与转换,后者是连接数字芯片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将光、声音、温度等转换为可被数字芯片识别的信号。
与数字芯片每隔1-2年就迭代一次不同,模拟芯片的生命周期一般超过5年,一旦客户选用,便不会轻易更换。比如,全球第二大模拟芯片厂商亚德诺超50%营收都来自10年以上产品。
正因技术迭代相对较慢,目前全球模拟芯片仍以8寸晶圆、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为主。
但若不靠产品迭代,模拟芯片企业该怎么发展呢?
答案是,拓展芯片的种类数量。
模拟芯片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包括消费电子、汽车、工业等多个领域。因此,行业具有产品种类多、料号散的特点,企业所能提供的芯片种类数量往往决定了其收入规模。
圣邦股份就深谙此道。近年来,公司年均新增料号超700款,并且所有产品均为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截至2025年6月底,圣邦股份产品涵盖34大类,有5900多种产品可供销售。圣邦产品种类数量远高于上海贝岭的4559种、纳芯微的约3600种,达到断层第一。
在产品种类的迅速扩充下,2025年上半年,圣邦股份实现营收18.19亿,同比增长15.37%;实现净利润2亿,同比增长12.42%。
仅看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达到10.29亿元,创单季度收入历史新高。
所以,模拟芯片属于慢工出细活。在国产企业中,圣邦股份十分精通模拟芯片的题海战术,是国内少数具备全品类模拟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
研发、并购,一个都不能少
事实上,圣邦股份虽然在国内断层领先,但相比全球前二的德州仪器(TI)超8万种、亚德诺(ADI)超7.5万种产品品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而圣邦股份的提升之路,正沿着两条清晰的主线加速推进。
第一条主线,持续并购,扩大规模。
抱团取暖是模拟芯片企业的发展法则。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快速取得被收购方的技术和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
近年来,圣邦股份豪掷1.12亿收购钰泰半导体,扩充电源管理产品品类;收购杭州深谙,形成“电源管理+信号链芯片”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
2025年3月,公司又收购感睿智能67%的股权,完善汽车电子领域布局。感睿智能专注磁阻式运动传感器芯片,尤其是具备新能源汽车磁编码器、轮速传感器的生产技术。
第二条主线,坚守研发,吸纳人才。
与数字芯片可通过EDA工具实现标准化设计不同,模拟芯片需求偏定制化,要求工程师熟悉大部分元器件的电特性和物理特性,非常依赖其经验和技术积累。
截至2025年6月底,圣邦股份研发人员共有1219人,占员工总数的72.56%。其中从事集成电路行业10年及以上的有412人,构建起人才壁垒。
基于此,公司推出了能够对标TI/ADI的车规级同步降压芯片、超低噪声LDO等高端产品。2025年上半年,圣邦股份毛利率达到50.16%,超过思瑞浦(46.38%)、纳芯微(35.21%)等同行。
不过,受主营业务电源管理产品竞争加剧、价格下降影响,2025年上半年圣邦股份毛利率还是较去年同期下滑2.17个百分点。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圣邦股份将如何突围?
答案或许早已埋下伏笔。早在2021年,公司就斥资3亿建设江阴研发生产基地,包括特种测试工厂、汽车电子检测中心、可靠性实验室等。
但这似乎与其Fabless生产模式自相矛盾,此前圣邦仅聚焦芯片研发设计,将晶圆制造交给台积电、中芯国际,在封测方面则与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龙头合作。
实际上,自建生产基地并不意味着圣邦将从Fabless转向IDM。2025年上半年,公司有10.8亿货币资金,还算充裕,但一年就要烧掉约8亿的研发资金,在账资金显然不足以支撑晶圆产线的扩建。
圣邦此举,更多是为了将汽车电子产品供应链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要求产品达到0%不良率的汽车行业,想收获车企客户,就要提供更安全的产品。而自建测试线正是把控产品质量标准的关键布局。
2025年4月,公司江阴基地已投产,开始承接部分特种测试业务,常规封测业务仍以外包为主。
整体看,圣邦股份近期动作频频,想要在汽车电子领域大展拳脚的心已经昭然若揭。
未来是车规芯片之争
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需要大量电子控制单元来实现能量转换和传输,车规芯片用量比燃油车大幅提升。
燃油车一般使用600-700颗电源管理芯片,而配备高级智驾功能的新能源汽车需要搭载1600-3000颗芯片,提升幅度高达3-5倍。
2024年,汽车领域模拟芯片的国产化率约为5%,远低于圣邦股份主营的消费电子领域。所以不管是存量还是增量市场,需求都不小。
不过,并不是圣邦股份完成收购和扩产就能吃下汽车电子“这块大蛋糕”,它还要面对两大劲敌——纳芯微、思瑞浦。
早在2016年,纳芯微就推出了汽车级压力传感器芯片,正式进军汽车电子领域。
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汽车芯片累计出货量达6.68亿颗,已量产产品可以覆盖约1300元的单车价值,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座舱、热管理等关键领域。
思瑞浦自建车规芯片测试厂,具备从零下60度到高温160度的三温芯片检测能力,把控全流程品质,满足市场对车规产品的高标准要求。
2024年,公司已量产超200款车规芯片,来自汽车市场的营收约为2.07亿元,同比大增80%。
从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速看,扎根车规芯片的纳芯微、思瑞浦也更具弹性。
2025年上半年,纳芯微营收、净利润同比实现高双位数增长;思瑞浦净利润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00.07%,比圣邦股份、上海贝岭高出不少。
与消费电子芯片等相比,车载芯片的技术门槛更高,几乎成为国内模拟芯片厂商的必争之地。不过,最终能否为圣邦股份带来产品附加值,还要看并购整合情况以及与纳芯微、思瑞浦的竞争态势。
结语
圣邦股份在模拟芯片领域深耕多年,产品种类及料号数量断层领先;思瑞浦、纳芯微下游业务中汽车电子占比较高,业绩增速更快。
不过,圣邦股份没有坐吃山空。不管是时隔3年再次出手并购,还是投资建厂,都展示了其正在倾注心力,将重心转移至车载芯片。
未来,谁能在模拟芯片国产替代浪潮下勇立潮头,我们将拭目以待。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