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时代“昭通印象”风尚人物⑮|毛愫梅:“他们开心时,我也开心!”

0
分享至




深耕乡村20余载,毛愫梅的身份从三尺讲台上的代课教师,转变为统筹全村事务的村党总支书记。岗位在变、职责在变,但她那份牵挂、关爱留守儿童的初心始终未变。毛愫梅始终扎根基层,用坚守诠释信仰,用无私的爱守护着瓦石村的留守儿童,用温暖与责任,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云雾缭绕的威信县长安镇瓦石村,山高坡陡,村民多以务农为生,不少孩子的父母为谋生计远赴他乡务工,留下了一群需要陪伴的留守儿童。在这里,有一位被村民们亲切称为“好干部”“孩子妈”的守护者,她就是瓦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愫梅。她扎根乡村20余年,从三尺讲台上的代课教师到服务全村的村干部,岗位在变,但是那份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初心始终未改,用“妈妈”式的爱为孩子们编织成长梦,点亮心灵之光。


从“教书人”到“当家人”

今年50岁的毛愫梅,是一名有着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多年来,她的家庭先后获得“昭通市最美扶贫干部家庭”、云南省“健康家庭”等荣誉,她个人则获评“昭通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这些荣誉源于她扎根家乡教育16年的坚守,更源于她转型村干部后,在乡村振兴路上始终牵挂留守儿童的担当。

回忆起与孩子们的缘分,毛愫梅的眼神里满是温柔。早年,她在村小学代课,后来又创办“小童星”学前班,将知识一点点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我当过老师,也干过妇女主任,知道留守儿童的不容易,总想为他们多做点什么。”担任村干部后,即便事务繁杂,她依然把留守儿童的事放在心上。她的兜里总揣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走访过的贫困家庭情况,尤其是每名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



筑牢特殊孩子的安全防线

村民王某常年在外务工,且已离异,女儿小凌(化名)因智力障碍生活无法自理,日常全靠爷爷奶奶照料。小凌曾在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因频繁离校外出,家人担心其安全,于是将她接回家中。毛愫梅得知这一情况后,始终牵挂着小凌的安全。她经常走访小凌的家庭,反复叮嘱小凌的爷爷奶奶照顾好孩子。



多方联动打造“儿童之家”

为了给全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帮助,毛愫梅主动协调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扎西社工、99公益团队等多方力量,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帮助。她还组织村里的妇女成立互助小组,让大家轮流照顾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并定期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发信息,详细告知孩子的情况,让他们能安心工作。

2024年8月,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毛愫梅牵头发动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办了暑期托管班。她主动联系本村在外经商的老板,积极筹措资金,不仅解决了暑期托管班的活动经费,还将托管班打造成“流动的儿童之家”——根据孩子们的居住情况,就近开展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活动。托管服务结束后,她还为全村330名留守儿童每人赠送了一套学习用品,让孩子们感受到满满的关爱。

“这些孩子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开心时,我也开心。”面对旁人“如此辛苦图什么”的疑问,毛愫梅总是这样回答。

来源/昭通日报 记者 胡远松 通讯员 万 艳 文/图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微昭通 incentive-icons
微昭通
昭通市委宣传部政务号
12534文章数 25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