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道德大旗,二十年精心布局,欧美试图用环保标准锁死全球产业格局,却意外为中国打造了最强大的竞争利器。
上周,欧洲钢铁去碳化进程遭受最新打击。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拒绝了德国政府提供的逾10亿欧元公共补贴,拒绝将其德国工厂改造成使用环保氢气。与此同时,瑞典钢铁生产商SSAB位于北极圈内的旗舰低排放钢厂也因电网可靠性问题出现延误。
欧洲钢铁行业机构Eurofer的负责人阿克塞尔·埃格特坦言:“欧洲没有绿色钢材的商业案例”。曾经雄心勃勃的欧洲绿色战略,正被自身设计的规则反噬。
01 道德外衣下的战略棋局,欧美绿色壁垒浮出水面
工业革命以来,仅占全球人口12%的发达国家贡献了62%的历史碳排放量,其中美国人均累计排放量高达1100吨,是中国的8倍。这些国家完成工业化后,借产业转移将高耗能制造业外包,同时以环保名义构筑绿色贸易壁垒。
2023年欧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就是典型例证。该政策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使发展中国家每年额外承担约250亿美元的合规成本。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正在推动去工业化而非脱碳,如果缺乏支持脱碳的基础条件,EU ETS就只是成本负担。
02 中国的破局之路,从规则接受者到规则重塑者
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看似被动接招,实则是经过精密计算的主动布局。通过构建“1+N”政策体系,中国将气候治理转化为产业升级契机。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例达60.9%。“十四五”以来,光伏组件、锂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倍、6.4倍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03 三大战场全面胜利,中国绿色产业实现反向超车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超过80%,动力电池产能达1000GWh,满足全球70%需求。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打破技术垄断,在东南亚建设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使当地电价下降40%。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使中国在2023年全球绿色技术贸易中首次实现对欧美的顺差。
全国碳市场经过两年运行,已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定价体系,累计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在技术层面,中国建成了全球首个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成本控制在每吨30美元以下。
04 绿色工业体系革命,从基础材料重塑全球产业链
中国的绿色革命正在逆向穿透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材料领域。利用云南、四川等地丰富的水电资源生产的“水电铝”,已成为低碳高端铝的代名词,获得了苹果、宝马等追求ESG国际巨头青睐。
更富前瞻性的技术正在路上。利用太阳能、风电等绿色电力电解水制备“绿氢”,然后用绿氢直接还原铁矿石冶炼“绿色钢铁”;甚至利用绿氢与从工业废气或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攻克最难脱碳的重工业领域,旨在实现全产业链的绿色超越。欧盟约40%的钢铁是在电炉中生产的,但只有不到1%的钢铁是以绿色氢气为燃料的,其中大部分还处于试点阶段。
05 西方战略焦虑加剧,从规则制定者到规则被困者
面对中国的全面突破,欧美国家陷入严重战略焦虑。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首日即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宣布进入“国家能源紧急状态”。
特朗普政府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取消数十项绿色能源激励措施,清洁能源税收优惠被大幅度削减,同时传统能源获得明显政策倾斜。
据能源企业联盟E2调查报告,受贸易政策不断变化、绿色激励措施削减等因素影响,美国今年以来清洁能源新投资承诺出现断崖式下跌,一季度撤资规模达79亿美元。
特朗普政府签署“大而美”法案,取消电动汽车税收减免、终止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政策颁布后,美国一季度清洁能源新投资承诺出现断崖式下跌,撤资规模达79亿美元。
欧盟仍在苦苦挣扎。欧盟希望钢铁行业到2030年能比2018年减排至少30%。但现实是,欧盟电价至少是美国的兩倍,挤压了电炉运营商的利润空间。
游戏规则仍在,但玩家已经改变了角色。当中国不仅不怕碳关税,反而能向世界输出“绿色产能”时,欧美二十年的战略图谋正功亏一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