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国庆期间,Lucy老师会在10月2日、5日和8日安排3节公益课,在上海的练习者,可以联系老师报名。以下是Lucy老师的学生分享的属于她的阿汤故事,跟大家共勉!
以下文章来源于LUCY ASHTANGA SH,作者练瑜伽的Angela
Lucy老师有话说:阿斯汤加是一场向内走的修行。Angela的这篇随想记录了一位练习者从身体到心灵的觉醒历程——从焦虑中的尝试,到三年中的坚持与接纳,最终在呼吸与体式的重复中,找到了与自我和解的节奏。
没有标榜高难度的体式,却真切地传递出阿斯汤加作为“移动冥想”的深刻力量。作为一名老师,我深受感动,也无比认同:瑜伽的真谛,正是在这样的日常实践中,温柔回归。
此文来自馆内会员Angela,在LAS五周年庆之际,回顾自己与阿斯汤加的结缘。
阿斯汤加:在一呼一吸间,与自己和解的三年
与瑜伽打交道其实已经好多年了,起初的那些年更像是一场“任务式”的身体活动——不定期的去教室跟着老师做些拉伸动作,结束后只记得身体的酸痛与短暂舒展,从未想过垫子上的时光能与内心产生深度联结。
那时的瑜伽于我,不过是众多健身方式里的一种,像跑步、跳绳一样,目的简单到只是“动一动”,让久坐的身体得到些许缓解。
改变发生在2022年,口罩事件带来的混乱,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原本平稳的日子。
随时随地响起的电话,从早到晚的禁锢在隔离衣里的采样,空无一人、熟悉又恍惚隔世的街道,工作节奏被打乱,出门的自由被限制,无形的焦虑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失眠——躺在黑暗里,大脑却异常清醒,白天的担忧、对未来的不确定,一桩桩、一件件在脑海里反复盘旋,勉强入睡醒来发现天却还是黑的。
就在那时,无意中看见 Keep 上的阿斯汤加练习视频,反正醒了睡不着,反正天还没亮,抱着“醒着也是醒着,不如起来动动”的心态,我第一次跟着视频练习阿斯汤加的初级序列。
和以往接触的温和瑜伽不同,阿斯汤加从一开始就带着“仪式感”——固定的拜日式A、拜日式B,接着是站立序列、前屈、扭转、后弯,每一个体式都要配合特定的呼吸节奏,吸气时伸展,呼气时加深。
最初的练习堪称“狼狈”:拜日式练到一半就气喘吁吁,加强背部伸展式前屈只能停在一半,站立腿上提左摇右晃,站立半莲花起来后头昏眼花眼前发黑,船式腿根本抬不起来……更别提配合呼吸了——往往体式还没做好,呼吸就已经乱了,停下来大口喘气时,只觉得挫败又无力。
但奇怪的是,练习完之后,虽然身体酸痛,心里的烦躁却好像淡了一点,对第二天的练习还有一些些期待。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次在凌晨的黑暗中醒来,我就静静的起床,铺上瑜伽垫开始练习。
最初的时间里,最大的挑战是呼吸,练习一会儿呼吸就开始急促,于是体式跟着乱,然后又要重新调整呼吸与体式的配合。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渐渐的,拜日式不那么累了,可以中间不用休息的练完五遍 A 五遍 B 了,练习也变得更专注了。
当我全神贯注地感受手掌在地面的支撑、腿后侧的伸展、腰腹的扭转时,那些关于“电话什么时候会突然响起”“今天会遇到什么问题”“口罩什么时候能摘”的焦虑,竟然暂时从脑海里消失了。
阿斯汤加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重复性”。一级序列的体式是固定的,每天练习的内容几乎一样,这种重复在一开始让我觉得枯燥,但练得越久,越能在重复中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拜日式可以连续做完了,站立腿上提可以站稳了,站立半莲花起来后不用蹲一会儿缓解头晕了,马里奇 D 可以扣上手了……
每当完成一级序列的所有体式,躺倒在垫子上做挺尸式时,那种身体的通透感和内心的平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没有焦虑,没有杂念,只觉得自己像一片羽毛,轻轻落在地面上,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除了身体的变化,阿斯汤加教会我的,更多是“接纳”。以前练习瑜伽,总想着“要做到标准体式”,做不到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很沮丧。
但在阿斯汤加的练习里,我慢慢明白,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不必和别人比,也不必和“理想中的自己”比,只需要关注“当下的自己”——今天身体僵硬,那就少加深一点体式;今天状态好,那就试着多保持一次呼吸。
这种“接纳”慢慢从垫子上延伸到生活里——面对工作中的不顺利,不再第一时间焦虑“我怎么又搞砸了”,而是冷静下来想“接下来该怎么解决”;面对生活里的不确定性,不再反复纠结“会不会出问题”,而是告诉自己“先过好今天”。
接触阿斯汤加的这段日子,像是给生活按下了慢放键——从最初跟着口令勉强串联体式,到后来能在一呼一吸间感受肌肉的发力、脊柱的延展,那种身体与意识逐渐同频的奇妙,让我彻底爱上了这份「流动的冥想」,每天的练习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对阿斯汤加的热爱,在口罩事件结束后,我决定走进瑜伽教培的课堂:系统地触摸瑜伽的脉络,了解瑜伽的历史和传承,解读呼吸与体式的关联,从零开始真正学习阿斯汤加。
每一点收获都让我对“瑜伽”二字有了更立体的理解。教培于我,不是为了成为老师的“跳板”,而是给自己一个深入探索热爱的机会,去读懂瑜伽修习背后,关于身体、意识与生活的深层联结。
在自我练习两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Lucy 老师的阿斯汤加教室。走进Lucy老师的教室,最先被打动的是那种松弛又专注的氛围——没有紧绷的压迫感,却能让人自然而然地沉下心来。
Lucy老师的指导都特别“懂”人:她从来不会机械地纠正体式,而是会根据不同练习者的身体情况,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或口令。
我因为肩袖损伤,左肩疼痛无法发力、活动受限,很多体式难以完成,一度纠结于该彻底休息还是继续练习——怕躺平后功亏一篑,又怕练习加重损伤。
Lucy 老师没有让我盲目停练,而是帮我调整了部分体式和细节,让我能继续练习。在她的教室里,在 lucy 老师和飞哥的指导和帮助下,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年多的时间,阿斯汤加不再是冷冰冰的体式串联,更像是一场和自己对话的旅程。
现在每次走进这个教室,都像回到了一个能让人安心沉淀的小角落,在这里,练的是阿斯汤加,收获的却是比体式更珍贵的,与自己相处的温柔力量。
有人说,阿斯汤加是“移动的冥想”,我深以为然。它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而是通过一呼一吸、一个个体式,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找到一个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在练习阿斯汤加的这三年里,我不仅收获了更健康的身体,更学会了与自己的焦虑和解,与生活的不确定性共处。
那些在垫子上流过的汗、克服的困难,最终都变成了内心的力量——让我明白,生活就像阿斯汤加的序列,有伸展也有弯曲,有轻松也有挑战,但只要保持呼吸,一步一步慢慢来,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不慌不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