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北京华艺春拍上(和诚轩团队有合作),一枚马定祥旧藏的河南省造双旗嘉禾伍百文铜币,以115万元的高价成交。
这枚铜币获得P盒SP62BN评分,存世品相中的顶级。
一方面是P盒高分,另一方面是名家旧藏,还有河南铜元第一大珍的称号(虽然没有其他品种贵)。但拍出高价可谓轻轻松松。它直径45.2毫米,厚度3毫米,重量37.5克,是中国机制铜元史上尺寸最大、面值最高的货币。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河南老百姓,口袋里装着的铜元越来越重,能买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这便是一枚河南双旗五百文铜元背后的真实故事。
1913年,河南铜元局刚成立时,造的还只是十文、二十文的小面值铜元。那会儿,一块银元能换100多枚铜元,虽然也不值钱,但好歹能买点米面油盐。
可谁曾想,不到二十年光景,河南地面上竟然出现了面值五百文的铜元,足足有45毫米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这枚大钱是怎么来的?说来话长。那时候河南天天铸新钱,一天就能造出80万枚,外省的钱还不停地往这儿流。
钱一多就不值钱了,到1914年,得凑够139枚铜元才能换一块银元。老百姓还没反应过来,1920年又出了当五十文的铜元,听说造钱的铜不够,连庙里的佛像都熔了来铸钱。
乱子真正闹大是在1928年。那会儿银行周刊上登了消息,说河南要造当百文的铜元。为什么?因为铜元越来越不值钱,市场上连现洋都见不着了。
这可好,开了这个头,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1930年又出了二百文的,眼看刹不住车了。
老百姓的日子可就难过了。乡下人挑着粮食进城卖,换回一堆大钱,回头去买布买盐,人家摊主摆手不要。
“这钱一出省就没法用”,大伙儿都这么说。有的店铺勉强收,也得打折,今天八折,明天可能就只值五成了。
市场上乱成一锅粥,一块银元早上还能换五千文铜元,到下午就得七八千文,城外有些地方甚至要一万五千文。
小商小贩最遭殃。卖烧饼的老李说,早上卖出十个烧饼收来的钱,下午连五个烧饼的本儿都不够。不少铺子干脆关门歇业,还在硬撑的也只能涨价,一副担子挑着走街串巷的货郎,看见拿大钱买东西的直摆手。
在这乱局中,河南双旗五百文铜元诞生了。这钱币确实做得讲究,坯饼材质好,压印深,图文饱满,底板干净,还带着温润的铜光。
可惜生不逢时,老百姓被大钱坑怕了,见到这五百文的新钱更是直摇头。据说这钱根本没正式流通过,只是试铸了一些样币,如今存世的不过十来枚。
当年那些被老百姓拒之门外的大钱,如今在收藏市场上成了香饽饽。特别是这五百文的,因为存世稀少,品相好的能拍出上百万。真是讽刺,当年没人要的钱,现在倒成了宝贝。
在去年的上海泓盛拍卖会上,一枚河南省造中花双旗当百文黄铜样币,更是拍出了181.7万元的高价。
回过头想想,这些沉甸甸的铜元,记载的是老百姓揣着大把铜钱却买不到粮的无奈,是商贩看着不断贬值的钱币欲哭无泪的辛酸。
沉默的铜元,用它特殊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通货膨胀与民生维艰的历史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