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悖论,其实不生孩子根本不会引发人口危机。当前我们的生育率看似断崖式下滑,实则只是回归到了现代社会的正常水平。
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353.9万对,几乎只有10年前的一半。这组数据抛给我们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连结婚都成了可选项,那生育凭什么是必答题呢?
有人还在幻想,放开N胎就能解决问题,但现实早就给出了答案。二胎开放后生育率没涨,三胎放开后,生育率接着跌,这根本不是放开几胎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人们终于意识到,不生孩子和生孩子一样,都是基本权利。
看看全球数据就懂了。现在生育率最高的依然是非洲、印度之类的发展中国家,而最低的是日本、德国、北欧这些高收入地区。这种“越富越清醒”的现象,本质是把生育从生存策略变成了人生选项。
经济学家贝克尔早就发现,随着收入增长,家庭会从追求孩子数量转向孩子质量,这不是堕落,而是理性选择。很多人把生育率低归咎于房价高、工作累,但北欧的例子狠狠打了这个脸。
瑞典人均月薪接近3万人民币,夫妻双方一共享受480天带薪产假,国家还把GDP的1.1%花在孩子托育上,但瑞典今年上半年的生育率也才1.43。这说明,就算经济条件再好,生育率也很难大幅提升,真正起作用的是观念转变。
当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当每个孩子的教育投入增加,生育自然会从“多子多福”的旧模式里解放出来。
再看看国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最不愿意生孩子的既不是穷人,也不是富人,而是收入处在中间的这一群人。因为这个群体最清楚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宁愿把资源集中在一两个孩子身上,也不愿意盲目多生。这就是现代生育观的核心:不是生不起,而是不想用数量代替质量。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从1990年的22岁推迟到28岁,男性从24岁推迟到29岁。这种推迟恰恰体现了对生育的慎重态度,不再受到那些传统生育观念的绑架:首先是“香火KPI”,好像不生孩子就是对不起祖宗;其次是“养老工具人”,把孩子当成行走的养老保险;最后是“社交面子工程”,似乎生完孩子就像完成了亲戚邻里间的社交任务。
更讽刺的是所谓“中国式父母帮忙”:很多父母帮孩子买房买车,潜台词却是“钱我可以出,但是你得用一辈子听话来偿还”,首当其冲的就是乖乖听话,结婚生孩子。但在某些地方,父母对孩子的帮助不是交易,而是纯粹的支持。这种区别背后是生育观的本质差异:孩子到底是独立个体,还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呢?
现在的年轻人正在想方设法切割这些捆绑关系:想谈恋爱不一定要结婚,想结婚不一定要生孩子,即使想养孩子,不一定要按照传统模式来,试管婴儿和领养都是可选选项。这说明大家终于明白,人生节奏不该由别人定义。
社会从“别人都生,所以你得生”变成“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生育率的下降就是必然结果。
有人担心这会导致人口危机,但历史早就证明,人口数量从来不是关键,人口质量才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早就从劳动力数量密集转向人力资本密集。非洲生育率高,是因为孩子是生存必需品;欧洲生育率低,但是少量的高素质人口就能支撑起高附加值产业,这就是质量代替数量的最好佐证。
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正是从被动生育转向主动选择的过渡期。贝克尔的家庭经济学理论说,孩子就像耐用消费品。过去我们看重它的使用价值,比如养老和干活,是因为社会生产力低下,需要靠人力数量弥补效率不足;但现在我们更看重它的情绪价值,比如陪伴和快乐,是因为生产力提升后,个体更追求生命体验的质量,家庭也更愿意把资源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而这种投入恰恰是提升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的关键。
所以生育率并不是掉下去了,而是从不正常的高位回归到了理性水平。这种回归的深层意义在于,社会终于摆脱了靠人口数量维持运转的原始模式,进入了尊重个体权利、优化人力资本的文明新阶段。
当生育成为自由选择,而非义务捆绑,本质上是社会从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的标志。而这种转变,或许才是国家从发展中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所以我们不需要为生育率下滑感到过度的焦虑。它从来都不是人口危机,而是文明升级的必经之路。因为社会进步的核心标尺,从来不是人口规模的粗暴扩张,只有当每个生育选择都基于理性和自愿,这样的社会才真正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