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的百年老校万绥小学,一群身着明黄色猴衣的“小猴子”们正以灵动的身姿演绎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绥猴灯的独特魅力。舞台上,前滚翻、喜鹊步、蹲步走、金鸡独立等高难度动作接连呈现,孩子们额间沁出的汗珠与眼中闪烁的光芒,共同勾勒出非遗传承的生动图景。这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正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平台,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百年猴灯的传承之路
万绥猴灯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这项融传统面具舞、武术、杂技等元素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曾是当地百姓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每年元宵节前后,浩浩荡荡的猴灯队伍,身着黄色猴衣,戴猴面具,猴王、魁星和大旗开道,锣鼓喧天,威风凛凛。
巢国成、巢国友都是万绥猴灯的第十六代传人。巢国成以打鼓伴奏见长,而巢国友从小就是猴灯队的主力队员。巢国友家世代表演猴灯,他的父亲巢松全是万绥猴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不幸病故。巢国友从小就跟随父亲调猴灯、练猴拳。然而,随着传承人的高龄化趋势,这项非遗技艺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
“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希望孩子们能将它传承下去。”今年已78岁高龄的巢国成说。
在孟河镇文体站的支持下,万绥小学将猴灯课程引入乡村学校少年宫,成立猴灯社团,编写校本教材,构建起“基础课程+精英训练+展演实践”的三级传承体系。
学校每年从二至六年级选拔二三十名学生作为“小猴子”的培养对象,邀请巢国成、巢国友等传人走进校园,通过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等渠道,让孩子们了解猴灯的历史渊源及独特文化,掌握猴灯表演的基本动作。
童子功里炼就坚韧品格
万绥猴灯古朴灵动,展演程序严谨丰富,可独猴表演,也可群猴表演。“金鸡独立”“猿猴捞月”“翻三桌半”等经典动作对体能要求极高,因此,对于演员来说,童子功十分重要。
四年级学员张致轩回忆初学时,“喜鹊步我练了很久,这个动作很考验腿力,一开始我做不起来,直接摔屁股蹲,后来坚持练下去,现在终于能连着做好几个了。”这种苦练,也让他领悟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现在遇到难题,我会先想怎么攻克它,就像学猴灯时那样。”张致轩说,虽然训练辛苦,但是他依然劲头十足。“我觉得猴灯的动作很酷,这些动作非常吸引我,表演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齐天大圣一样!”
王亦宸加入猴灯训练队也有半年多时间了。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是被猴灯动作吸引而来。“虽然它是个古老的民间技艺,但是我非常喜欢。我觉得能做出这样的动作,很厉害。通过学习,我现在也能做前滚翻、喜鹊步了,我还在家里给爸爸妈妈表演过,他们都说我很棒呢!”
猴灯表演讲究“群猴”默契,从列队行进到动作衔接,需要孩子们之间的配合。社团指导老师张云剑表示,训练中的团队协作让孩子们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乡村学校的非遗使命
万绥小学校长高伟明表示,作为齐梁故里的一所百年老校,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而这一资源正是学校的生命力。“我们不仅要教孩子跳猴灯,更要让他们成为非遗的‘种子’。”
在编写猴灯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美育、德育、体育活动与猴灯文化充分有机融合,打造“万绥猴灯”课程基地。学校还搭建多元展演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让猴灯文化走出课堂。
高伟明说,当孩子们在猴灯翻滚中读懂“坚持”的分量,在团队协作中领悟“共生”的智慧,在文化浸润中滋养“根脉”的意识,非遗传承便真正实现了从“技艺传递”到“文化育人”的升华。
如今,万绥小学猴灯传习所里,总能看到“小猴子”们练功的身影;校园的猴灯文化长廊里,讲述着万绥猴灯的悠久历史……猴灯文化已经深入这所学校的血液之中。
乡村田野间,一群少年正以自己的方式,托起传统文化的未来。正如巢国成老人所言:“有这些孩子在,万绥猴灯死不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敏
(学校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