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山深处,传送带昼夜不停地运转,矿车沿着轨道往复穿梭。这些看似粗犷的生产环节,实则隐藏着大量不易察觉的效率损耗与安全隐患。比如皮带空转造成的能源浪费,或是矿车超载引发的设备磨损与风险积累。过去,这类问题往往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响应滞后,精度有限。而如今,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许多矿山开始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
AI算法如何精准识别
识别皮带是否空载,看似简单,却涉及复杂的环境干扰和状态判断。空载不仅浪费电力,还会加速皮带磨损。传统方式靠工人定期巡检或安装简易传感器,但井下环境嘈杂、粉尘大,传感器易失灵,人工检查也难以做到全天候覆盖。
某矿场技术团队尝试用AI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没有采用复杂昂贵的硬件方案,而是在现有监控线路上接入了视觉分析模块。算法通过实时读取视频流,检测皮带的抖动频率、物料堆积形态甚至光影变化,综合判断是否处于空转状态。
但这并不容易。井下光线不稳定,煤尘弥漫,皮带速度也会变化。单一规则容易误报。于是团队采用了一种轻量化的神经网络,通过大量现场数据进行训练,既识别图像特征,也结合时序信息进行分析。例如,空载时皮带的振动模式与负载状态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人眼难以捕捉,但算法可以精准捕捉。
经过反复调试,系统逐渐学会了区分临时停机、低负荷运行和真实空载状态,减少了误判。当系统识别到持续空载,会自动提示中控人员,甚至联动控制装置停止供电。初步运行后,该矿段每月节电超过数万度,设备损耗也显著下降。
如果说皮带空载识别考验的是算法的“敏锐度”,那么矿车超载判断,则更侧重于“综合研判”。超载不仅影响车辆寿命,还可能引发掉道、翻车等事故。以往的做法是在装卸点设置地磅,但矿车往往连续作业,难以逐车称重,何况不少矿区缺乏安装固定磅秤的条件。
有的企业尝试为矿车加装压力传感器,但井下高湿度、强振动的环境导致传感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另一种思路是从图像切入:通过监控摄像头估计矿车装载量。
这听上去像是一道开放题。矿石块度不一、形态不规则,阴影和遮挡频繁出现,单纯靠长宽高推算体积误差极大。一支研发团队没有直接测量矿石,而是转而分析车斗状态。他们发现,当矿车超载时,车胎形变、悬挂系统压缩程度、甚至车斗阴影的分布都具有某种共性。
他们收集了不同负载状态下的矿车图像,包括空载、半载、满载及超载,由老师傅标注后交给算法学习。模型逐渐建立起装载量与视觉特征之间的关联,不仅能判断是否超载,还能估算负偏差。为了提高鲁棒性,系统同时接入多角度摄像头,综合三维重建与动态轨迹分析,避免了因单一视角或光线导致的误判。
真正投入应用后,系统还经历了多次迭代。例如,雨雪天气时车斗反光程度不同,新矿石的颜色与上一批也有差异。算法团队持续补充真实场景数据,通过在线学习机制不断微调模型,使其适应复杂条件。
从皮带空传到矿车超载,AI识别技术并非一蹴而就。它不是在实验室中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在真实场景中不断试错、持续优化的产物。这些算法往往没有“完美”的表现,却能在特定环境中形成可靠的判断力。
它们不需要替代人类,而是成为操作者背后的“隐形助手”。在某个调度中心,屏幕一侧实时显示皮带和矿车的运行状态,异常情况被标记为黄色或红色。值班人员从反复查验中解放出来,转而处理更关键的决策。
智慧煤矿AI摄像机
技术应用的深处,往往藏着这样的朴素逻辑:不是为了追求酷炫,而是切实解决问题。识别空载与超载,只是AI进入工业场景的一个微小切口。但它折射出某种更大的可能性——那些过去依赖直觉与经验的环节,正逐渐变得可量化、可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