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方性书写在中国文艺创作中尤其亮眼,各方水土以其独特的方言、风物与人性逻辑,构建着一个个异彩纷呈又深具普遍意义的文学与影像世界。在这一创作版图中,川渝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面貌、江湖文化、“麻辣美学”生发出强烈的地域魅力。
而乐山这座位于川西南的古城,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闲适的生活节奏,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其中,绕不过去的两位创作者是画家、导演邱炯炯,以及作家周恺。
出生于四川乐山川剧世家的邱炯炯,早在二十多年前便以职业画家的身份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从2007年开始,他先后创作了6部纪录电影;2021年,制作完成第一部剧情长片《椒麻堂会》,成为国内最受瞩目的艺术电影导演之一。
1990年出生于乐山安古镇的周恺,21岁开始创作。播音专业的他,在电台做过主播。29岁那年,出版了用乐山方言写的首部长篇小说《苔》,另一个小说家韩东读完称周恺是“年轻的小说大师”。
两位创作者虽然使用的媒介不同,却共享着乐山这座城市赋予的文化基因——那种植根于地方、却又超越地方的视角与表达。
邱炯炯的创作习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史诗感。200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电影《大酒楼》,这是一部关于父辈、酒、故乡和朋友的纪录片,在其中,已经初见他后续电影的趣味和美学形态。2021年的《椒麻堂会》通过丘福这个基于导演祖父(著名川剧“丑角”)原型的故事,对中国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概述进行了过滤,影片在虚幻而壮观的视觉环境中,将荒诞主义、政治戏剧、喜剧杂耍和宗教画面融为一体。
周恺的《苔》则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折射出清末民初大时代的变迁。小说中对哥老会和民间手工业行会的规条和方言、地方团练的层级和组织方式、农业生产和商业流通的各种环节等都进行了细致还原。
两位的创作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娴熟运用方言,作品中大量涉及民间传说、地方俚语等,使作品不但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气息,也具有了一种特别的律动感;同时都擅长从平凡日常中提炼出普遍人性与哲理,他们总能找到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那种微妙而隐性的联系。
邱炯炯画作《“悟”字辈儿》,取材于古典神话与乐山日常
江湖的喧嚷、方言的韵律、茶馆的闲话、江水的雾气——这些川渝大地上的日常碎片,如何成为创作的土壤?
请扫图中二维码预约报名
9月21日下午在重庆万象城,导演邱炯炯和作家周恺首次公开对话,以电影《椒麻堂会》和小说《苔》为轴,探入川渝精神中嬉笑怒骂的韧性与诗意,一窥巴蜀江湖背后的生存哲学。
本场活动特别设置观众与嘉宾共同分享的环节:从邱炯炯和周恺的作品中提炼出几个话题,主持人将邀请现场观众与嘉宾分别讲述自己的体验与故事。
话题如下,请计划来参加活动的观众提前准备自己的分享:
1,关于“江湖河水”:作为在江边长大的人,您对“水”印象深刻的记忆。
2,关于“地方美食”:您最情有独钟的一种食材或一道菜(在川渝地区吃到的),并分享第一次吃到它的经历。
3,关于“家乡方言”:您家乡语言里的哪一个词、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当地人性格、最能代表这个方言的特点和魅力。
4,关于“神鬼妖佛”或“民间传说”: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或对自己影响较为深远的此类故事。
5,关于“川渝时刻”:让您觉得“这很重庆”/“这很四川”的人、事、物。
6,关于“公共记忆”:我们一起经历和面对过的事。
在本次“山城诗话”平行诗歌节的压轴日,我们期待与您共同完成一场关于生活记忆的复调叙事,在分享与聆听中,一起解锁川渝的日常史诗。
此外,本次诗歌节还有另外两场对话活动,请扫描图中二维码进行了解以及预约报名。
时间:9月19日(周五)14:30-16:30
地点:重庆万象城北区L1层中庭
嘉宾:青年作家、编剧周宏翔;作家、影评人韩松落
主持:写作者、书店主江凌
时间:9月20日(周六)14:30-16:30
地点:重庆万象城北区L1层中庭
嘉宾:诗人、作家余秀华;脱口秀演员、青年作家小佳
主持:平行诗歌节发起人海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