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一台收音机,一个声音,就能让千万人停下手中活计,这是属于刘兰芳的时代。
可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评书女王,如今81岁了,还在为生计奔波?她住在北京破旧的老楼里,商演排到明年,连退休都不敢想。
老房子里的"不老传奇"
9月12日,《北京日报》记者敲开了刘兰芳家的门。
楼道里的景象让人心酸,墙皮斑驳,电线如蜘蛛网般缠绕,门口堆着纸箱,端午的艾草还挂在那里,这就是一代评书大师的居住环境。
走进屋内,更是让人意外。
装修还停留在上世纪的"老黄风"样式,暖气片是早期的铸铁款,客厅连个像样的茶几都没有。只有一张绿色的简易圆桌,桌腿还缠着透明胶带加固。
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刘兰芳一写就是几十年。
81岁的她,面色红润,指甲涂着鲜艳的红色,走路带风,说话中气十足,完全看不出这个年纪该有的老态。媒体来访时,她热情地邀请大家进屋,还特意换了件孔雀蓝的西服。
旁边的王印权就不同了,85岁的老伴已经白发苍苍,弯腰驼背,步履蹒跚。两人虽然只差4岁,看起来却像是两代人。
这个对比太强烈了,一个精神抖擞,一个老态龙钟。可谁知道,正是这个"不服老"的女人,撑起了整个家的天。
房子虽然简陋,却透着书卷气,墙上挂着几张珍贵照片,记录着刘兰芳的辉煌岁月。
最大的一幅是1987年在山东惠民胡集书会上,她在台上投入地讲着《岳飞传》,台下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望不到边。
那个时代,她的声音就是万人空巷的魔力。
三个儿子的生死别离
刘兰芳这辈子最大的痛,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是两次。
她原本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25岁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她还年轻,以为最苦的日子已经过去。
没想到,2023年11月,噩梦再次降临。
小儿子王玉,55岁,胃癌晚期。王玉不是普通人,他是著名的相声演员,1985年还随"鞍山市赴广西、云南前线春节拥军慰问团"到老山前线慰问演出,立了三等功。
跟宋德全搭档多年,留下了《说谚语》《酒的研究》等经典相声作品。
王玉从2019年确诊胃癌,整整抗争了4年,这4年里,刘兰芳一边要照顾生病的儿子,一边还要维持繁重的演出。
11月10日那天,79岁的刘兰芳回沈阳参加"沈阳相声大会",就在临上台前,她接到了儿子去世的电话。
换成别人,可能直接崩溃了,可刘兰芳没有。
她强忍着悲痛,走上舞台,完完整整地演完了整场,台下观众根本不知道,台上这个老太太刚刚失去了儿子。
5天后,她又准时出现在下一个演出现场。
什么叫"戏比天大"?这就是。
如今只剩下大儿子王岩了,60岁的王岩事业平平,收入微薄,不光帮不上母亲,有时还需要她贴补。
三个儿子,一个25岁病逝,一个55岁癌症去世,一个60岁了还需要母亲养活,这就是刘兰芳面对的现实。
81岁的"网文金主"与商演马不停蹄
你能想象吗?一个81岁的评书大师,最大的爱好是看网络小说。
刘兰芳特别骄傲地告诉记者:"我可是金主!每天给作者打赏50块钱!"
她最爱看穿越小说,什么"重生回古代当皇后"的爽文,她都看。说起这个,老太太眼睛都亮了。一个说了一辈子"忠孝节义"的传统艺术家,晚年迷上了"霸道总裁爱上我"。
这反差,有点萌。
可你仔细想想,她为什么爱看穿越?因为穿越代表着"重来一次"的幻想。如果人生能重来,她会不会选择不那么拼?会不会选择多陪陪早逝的孩子?
现实没有如果,她只能继续说书,继续赚钱。
打开刘兰芳的工作笔记本,行程排得密密麻麻。"24日重庆讲学,下午飞济南;26日潍坊演出;28日晚上泰安;29日回京;1日到临清参加山东快书展演......"
2025年上半年,她的足迹遍布河北、河南、重庆、山东,仅3月份就排满了专场演出。
记者问她:"按道理说,81岁半了,不应该背新稿了吧?"
刘兰芳苦笑:"现在像我这么大岁数的,能上台盯场的不多了。"
她还在与时俱进,把《岳飞传》《杨家将》《红楼梦》都搬到了喜马拉雅平台,收获了200多万粉丝。2021年还上线了《刘兰芳说斗罗大陆》。
在飞机上研究地方文化,在公园晨练时背诵台词,趴在小圆桌上修改《斗罗大陆》评书稿,这就是81岁刘兰芳的日常。
作为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门下有68名弟子,仍然坚持新节目要背100遍才上台。
标准没降过,要求没松过。
"我不敢倒啊,倒了这个家就塌了"
"我不敢倒啊,倒了这个家就塌了。"
这句话,刘兰芳说得很轻,可听得人心都碎了。
她每月退休金有一万多,按理说,老两口生活绰绰有余。可现实是,85岁的老伴身体衰弱,医药费开支不菲;60岁的大儿子收入微薄,还需要她补贴。
一个81岁的老太太,成了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
她十几年不喝饮料,吃饭限量,乱七八糟的东西一口不碰,不是为了养生,是为了不给家人添负担。可她的家人,已经走的走,弱的弱。
让人心酸的是,评书这门艺术正在凋零,年轻人不听了,平台不推了,市场萎缩了。可她还在坚持,不是为了复兴评书,是为了活下去。
她知道观众越来越少,依然认真准备每一场演出,因为那是她最后的尊严,也是她最后的价值。
客厅那张绿色圆桌,既是她吃饭的餐桌,也是写稿到凌晨的工作台。桌腿缠着透明胶带的痕迹,诉说着主人的节俭与坚持。
采访结束,记者问她累不累?
刘兰芳笑了:"累?我每天看小说,给作者打赏,还能上台说书,挺好的。"
她没说的是:不敢累,不敢病,不敢倒。
王印权心疼地说:"今天下午一个字都没看成,今晚不知道几点才能睡了。"
可就这样,老太太还是耐心地接受了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录、补拍画面,满足记者所有要求。
临走时,她叮嘱记者:"大家辛苦了,我就不送了,一定把吃完再走!"
这就是刘兰芳,81岁了,还在为别人着想。
她的一生,像极了她讲的那些忠臣良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历史记住的是岳飞,是杨家将,而她,只是一个在老房子里打赏网文、靠商演撑起一个家的普通老太太。
我们敬她,爱她,更该问一句,为什么一个为国家文化奉献一生的艺术家,晚年要靠一场场商演来续命?
希望她还能多说几年书,更希望她能有一天,坐在那张绿色小圆桌上,不再写演出稿,而是捧着手机,安安心心地看她的穿越小说,打赏她的"小皇帝"。
做一个,只为自己活着的老太太。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 - "艺绽|81岁评书大家刘兰芳:满室烟火气,一生评书情"(2025年9月)
腾讯新闻 - "相声名家王玉病逝,曾赴老山前线慰问演出,母亲强忍悲痛登台表演"(2023年11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刘兰芳的艺术贡献及《岳飞传》的成功经验——祝贺刘兰芳从艺60周年及其北京评书《岳飞传》首演播出40周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