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本是一年中令人心旷神怡的时节,但对不少人而言,却成了“呼吸劫难期”。晨起时,接连不断的喷嚏、因鼻塞只能张嘴喘气的窘迫、擦得鼻尖通红的鼻涕、痒得直流泪的眼睛……这些恼人的症状,都是秋季鼻炎在“作怪”。数据显示,秋季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出30%。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诱发哮喘、鼻窦炎、鼻息肉等并发症。
不过别担心,秋季鼻炎并非“无解难题”。河北大学附属邯郸明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谷淑荷表示,掌握正确方法就能有效“破局”,远离不适。
01 找诱因,揭开9月“鼻炎劫”之谜
秋季是鼻炎高发期,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豚草、蒿属等植物花粉肆虐。这些花粉颗粒小、易扩散,吸入后就会引发过敏。其二,昼夜温差大,鼻腔黏膜受温度刺激,容易出现功能紊乱。其三,空气干燥,鼻黏膜屏障受损,过敏原更易入侵。
如果你往年9月有过以下表现,今年大概率也会如此:早上起床就“连环喷嚏”,一次能打5-10个;鼻子痒得不停,总用手背蹭鼻子,这在医学上叫“过敏性敬礼”;鼻塞严重,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只能张嘴喘气;眼睛发红、流泪,甚至咳嗽、清嗓子。
02 提前干预,别等“扛不住”才用药
很多人会问:“现在还没症状,用药是不是太早了?”其实,过敏性鼻炎十分“狡猾”,等症状明显时,炎症已经“潜伏”很久了。打个比方,花粉第一次接触鼻黏膜,免疫系统就像“哨兵”,悄悄记下这个“敌人”。等花粉越来越多,免疫系统会瞬间“开火”,释放大量炎症介质,这时才开始打喷嚏、鼻塞。但此时鼻黏膜已经红肿发炎,就像“小火苗烧成了大火”。
这时候再用药,不仅起效慢,还得多熬几天。而8月中下旬提前用药,相当于在“火势”没起来时就泼上一盆水,能给鼻黏膜“穿上防护衣”,减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轻9月的症状。更重要的是,能降低鼻炎加重成哮喘、鼻窦炎、鼻息肉的风险。
03 选对药,记住“1个首选 + 1个辅助”
提前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核心要点是“选对药、用够时”。
首选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这是国际公认的一线预防药物。它直接作用于鼻黏膜,能从根源抑制炎症,且安全性经过长期验证。关键用法是:从现在开始使用,每天固定时间喷,比如早上起床后。必须规律用药,不能“想起才喷”,要一直用到10月中下旬花粉期结束,大约2-3个月,这样才能稳稳“压住”过敏。有人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其实局部用药剂量极小,仅为口服激素的1/100,几乎不会进入全身。副作用多是轻微的鼻腔干燥或偶尔流鼻血,喷药时将喷头避开鼻中隔即可避免。
辅助用药为抗组胺药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适用于“痒、喷嚏”症状明显的人。如果往年过敏时,鼻痒、打喷嚏、眼睛痒特别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抗组胺药,如盐酸(左)西替利嗪或孟鲁司特钠片(任选其一)。这类药能快速缓解“过敏反应”,但预防炎症的作用弱于鼻用激素,通常作为“辅助”,不建议单独用于预防。
04 重视防护细节,药物与防护结合
药物是“主力军”,防护是“辅助力量”,二者结合效果更佳。
在避免过敏原方面,要尽量避免接触引发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需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尤其是卧室和床上用品,用防螨布罩包裹枕头和被褥。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但在花粉高峰期避免开窗。宠物易成为过敏原来源,过敏体质者应减少与宠物的亲密接触。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以减少接触空气中的过敏原。
保持鼻腔清洁,可每天早晚用生理盐水或低渗盐水冲洗鼻腔,这有助于清除粘附在鼻腔毛细血管上的过敏原,同时改善鼻腔通气状况。
增强免疫力也很关键。通过均衡饮食,多吃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成分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蓝莓、菠菜等,可提升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保持规律睡眠,避免熬夜,这不仅有助于免疫系统修复,还能辅助改善鼻炎症状。适量运动,如瑜伽、散步,可提高身体抵抗力,但需避开刺激性环境。
每年9月,鼻炎虽会“准时”来袭,但我们可以提前“破局”。若往年曾犯过鼻炎,应尽早使用预防性药物;若是第一次出现症状,也别拖延,及时就诊才能少走弯路,让我们轻松度过这个美好的秋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