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董芳芳
语言是时代的镜子,反映着社会观念的变迁。
近日,迪卡侬将海洋比喻为“处女地”、施华蔻将“virgin hair”翻译为“处女发质”——短短一周内,两起看似无关的营销争议,却共同指向一个值得深思的语言现象:为何曾经习以为常的“处女+”表述,在今天会引发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弹?
![]()
从语言学角度看,“处女地”一词,似乎只是“未开垦的土地”,但在迪卡侬的语境中,从地理教科书走进商业性的文案中,它已带有强烈的性别色彩,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女性的物化。尤其是施华蔻将“原生发质”翻译为拗口的“处女发质”,更是引起大家的极度不适。
这种解读并非无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处女”一词往往与女性的纯洁、被动等道德符号挂钩,而当一些商业宣传将这些元素与产品关联,无疑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正如网友所言,这种用词“本质是对女性的物化”,它传递出一种过时的、将女性身体符号化的价值观。
目前网络上对此用语的评价呈两极分化状态,一部分认为这是“过度敏感”,一部分认为这是性别意识的进步。其实双方都有一定道理,这种争议反映了我们社会正在变得更加文明,也是社会观念碰撞中不断演化的活态证明——因为所有词汇的语义变迁,都是社会共识重新协商的过程。
![]()
比如近些年“农民工”到“新产业工人”称呼的更迭,还有“小姐”“名媛”等词被“污名化”后再发展成呼吁回归本意的曲折演变,无不体现着社会价值观的进化。
商业品牌需对此类争议性的用词和话题更加敏感,任何可能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词汇都应被谨慎使用。迪卡侬火速撤稿,施华蔻紧急致歉,这不仅是一次品牌危机公关,从长久来看,更是消费主体变化带来的必然调整。因为现在的消费者正在用钞票投票,拒绝任何形式的隐性歧视。
语言的更新并非易事,但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迪卡侬和施华蔻的案例提醒我们,商家品牌在使用词汇时,应更加注重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这些改变不是矫情,而是社会对个体尊严的细致呵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尊重的语言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