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圈子里的生离死别,看得都快麻木了。
今天你发个“R.I.P.”,明天他点根蜡烛,流程走得比银行办业务还熟练。
可当于朦胧这事儿砸过来的时候,我还是懵了,半天没缓过劲。
不是因为多熟,而是这次的告别,太TM真实了,真实得像一记耳光,扇醒了所有看客。
这事儿最先戳到我肺管子的,不是哭天抢地的长文,而是两个男人不约而同的“自闭”。
付辛博、李泽锋,这俩哥们儿,二话不说,直接把头像换成了一码黑。
你知道这在今天意味着啥吗?
意味着“老子今天不开腔,别来烦我”。
在这个人人都抢着发声,生怕自己悲伤得不够及时的时代,这种沉默,简直就是一种行为艺术。
那片黑,比任何文字都响亮,是哥们儿之间最硬核的默契。
然后,就是全网盯着的那个人,华晨宇。
那晚上的互联网,简直就是个大型“悲伤KPI”考核现场。
键盘侠们拿着秒表,计算着谁的悼念微博迟到了几分几秒,好像晚一秒钟,那份兄弟情就得打折。
华晨宇和于朦胧的名字被绑在一起,在热搜上反复摩擦,就差直接开盘赌他什么时候发文了。
可他呢?
屁都不放一个。
就在舆论快要给他扣上“虚情假意”的帽子时,凌晨,伸手不见五指的那个点儿,他那边,就飘出来一根蜡烛。
一个字都没有。
我靠。
那一瞬间,我差点把手机给捏碎了。
这才是成年人最顶级的悲伤吧。
真正的痛,是喊不出来的,是说不出口的,是只能在全世界都睡着之后,才敢小心翼翼地点一盏灯,怕惊扰了远行的人,也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早已溃不成军的内心。
这一根蜡烛,瞬间把那些洋洋洒洒的小作文衬得有点……怎么说呢,有点吵。
这根蜡烛,也一下子把我拽回了2013年的那个夏天。
那会儿华晨宇还不是“花花”,于朦胧也只是个安静唱歌的美少年。
他们那帮“13届快男”,是一起从泥潭里爬出来的交情,是那种“我懂你所有不为人知的苦”的过命兄弟。
宁桓宇,在自己生日那天,第一个转了讣告。
这命运的编剧,也太狠了点。
从此以后,每年的生日歌,都得夹杂着一声叹息。
也别再提什么《追梦赤子心》了,追梦的路上,掉队了一个,这歌就再也唱不齐了。
如果说兄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那工作上的交情,就更能照出一个人的人品底色了。
你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组,都多少年了,一声噩耗,杨幂、迪丽热巴这些人,全都出来说话了。
这年头,剧组夫妻散了都未必能好聚好散,一个剧组的情谊能延续这么久,只能说明于朦胧这个人,有毒,一种让人愿意跟他交心的毒。
就连早就淡出大家视线的穆婷婷,都为他破例发声。
还有张天爱,回忆起第一次见他,那个腼腆得不敢说话的大男孩。
甚至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都在怀念拍《两世欢》时,作为男主角的于朦胧是如何照顾大家的。
你看,一个人的好,不是靠几篇通稿吹出来的。
是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里,体现在别人回忆你时,嘴角会不会不自觉地上扬。
在这个把“咖位”当饭吃的圈子里,于朦胧活成了一个异类。
他不争不抢,温柔得像个错版,结果却赢得了所有人的真心。
可惜啊,这么一个干净的人,永远停在了37岁。
一个男人,刚刚褪去青涩,正准备大展拳脚的年纪。
他的离开,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放映到最高潮时,屏幕“啪”一下黑了,只留下观众在原地,久久无法回神。
现在网上铺天盖地都在说他“纯粹”。
这词儿,放现在听着都快像个贬义词了。
可他担得起。
他的离去,像一场大型的人性实验,炸出了最真的情谊,也照出了最丑的嘴脸。
但这些都过去了。
那个曾经来过的,如此完美的于朦胧,相信大家都会记得。
他的故事也算是在提醒我们,嘿,别那么世故,善良一点,温柔一点,没坏处。
毕竟,你走了之后,能证明你来过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