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到底严不严重,先别急着吓自己。不是一听“心衰”俩字就觉得要命,也不是觉得“还能走能吃”就当没事。
判断心衰的严重程度,关键就看两个方面:症状表现和心脏功能分级。这两个指标,既直观又有医学支撑,医生用它们判断病情,你在家也能学着看门道。
咱们先看症状这一块。心衰的症状并不总是“心脏疼”或者“胸闷气短”这种明显的表现,它最早出现的,往往是你以为的小毛病。
像是原来爬三楼不喘,现在上个台阶都得歇一会儿;晚上睡觉老得垫高枕头,不然感觉憋气;脚踝突然肿了,裤子穿着紧了,体重莫名其妙涨了两三斤。这些都不是普通的“老了身体差”,它背后是心脏泵血能力在下降,血液回流不畅,水分在体内潴留了。
这里得提醒一句,不是所有气短都是心衰。如果气短是活动后才加重,静下来会缓解,还伴随睡觉憋醒、脚肿、晨起咳嗽,十有八九就得警惕。
一项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显示,超过六成的心衰患者在初期仅表现为轻度劳力性气促,常被误认为是体力下降或肺部问题,结果错过最佳干预时间。
再来说说心功能的分级。这个分级一共四级,医生常说的“NYHA分级”,其实你在家也能大致判断。一级是几乎没症状,二级是走路快点或爬楼梯会喘,三级是连走路都费劲,四级就是躺着都喘。
如果你发现自己从“走快点喘”到“走几步都喘”,那不是心肺功能下降那么简单,是心衰在进展。而且这个分级不是死的,它可以上下波动,及时治疗是可以从三级缓解回二级的。
很多人误以为心衰只是“心脏累了”,其实它的本质,是心脏无法有效泵出足够的血液供身体器官使用。这就像水泵老化了,水压上不来,不光水龙头出水小,连楼顶的水箱都空了。
肾脏因为供血不足开始“罢工”,肺部因为水分潴留开始“泡水”,大脑供氧不足也会让人反应迟钝、情绪低落。这时候你再看心衰,就不是“心不好”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全身性的耗竭状态。
讲到这儿,有些人会说,我血压正常,心率也不快,怎么可能心衰。你以为心衰一定伴随三高,其实很多老年人是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就是心脏收缩功能还行,但舒张功能差了。
心脏像个气球,吹得进去却回不来了,血液在心腔里堆着,结果全身缺血。这类心衰尤其容易被忽略,但它带来的危害并不比传统心衰轻。2023年中国心衰注册研究数据显示,超过40%的心衰患者属于这类情况,且女性和高龄患者比例更高。
那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潜在心衰呢?很简单,看两个指标:活动耐力变化和体重波动。活动耐力可以拿自己一年前或半年前作比较,体重则要注意水肿导致的快速上升。
如果你发现最近半个月体重涨了两三公斤,裤脚勒得紧,晚上老上厕所,那就不是吃多了的问题,很可能是心功能出了状况。
心衰的死亡率并不低。根据2019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心衰五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与某些癌症接近。
但别被吓到,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现在治疗手段多了,药物、器械、生活管理都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真正危险的,是那种拖到三四级才就诊的人,心脏结构改变了,恢复难度就大了。
有个病例我印象特别深,一个70多岁的老人,平时身体挺硬朗,突然说“最近老觉得累,不想动”,家属以为是年纪大了,结果三个月后出现呼吸困难、无法平躺,一查是急性失代偿性心衰,住进重症监护室,差点没挺过来。
你以为是老了,其实是心脏快撑不住了。这也是为啥我总提醒家属,老年人状态变差别光看情绪,要警惕是不是心功能在恶化。
也不是所有心衰都得住院。现在有很多患者在稳定期通过调整药物、定期复查,在家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关键是你要学会观察自己的身体信号。
每天量体重、记录尿量、观察下肢水肿和呼吸情况,这些简单动作,比你一次次检查都管用。2022年《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提出,居家自我管理能显著降低心衰再入院风险约28%,但前提是你得知道怎么判断。
很多人怕心衰,是因为它听起来像“最后阶段”,但其实它是可控、可逆的。真正让人猝不及防的,是你一直没当回事的疲惫、气短和水肿。心脏是个倔强的器官,它能坚持到最后一刻才报警,但一旦报警,往往就是大事。所以你要做的不是等心衰发作,而是提前一步,盯住日常的小变化。
现在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心衰严不严重,看这两个方面就够了:一个是症状有没有进展,一个是心功能分级有没有升。这两个指标合起来,就是判断是不是稳定期、是不是需要就医的关键。如果你在家能掌握这套观察法,很多本该住院的危机是可以提前处理掉的。
说到底,大多数心衰不是死在病情,而是拖成严重才治疗。你不懂它,它就折磨你;你了解它,它反而能被驯服。
作为医生,我最怕的不是病重,而是病人和家属什么都不问、什么都不看。身体的信号从不说谎,就怕你一直装没听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第50卷第6期 3.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年第21卷第4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