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抽血检查中,一位中年男子被医生提醒血液黏稠度过高,静脉超声显示血流速度偏慢。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改变生活方式,未来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这类人群并不少见,近年来住院因静脉血栓的患者逐年上升,一项国内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的年发病率已接近每10万人50例,而肥胖、久坐、基础病患者的风险更是翻倍。
很多人以为血栓只是动脉问题,其实静脉血栓同样危险,甚至更隐匿,常常是在身体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研究发现,容易患上静脉血栓的人,往往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总结来看,多数高风险个体会有四个共性,而这些特征并不是短期内形成,而是长年累积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态的综合结果。
了解这些共性,或许能帮助更多人提前规避危险,把血栓拒之门外。
第一个共性是长时间缺乏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近28%的人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长期不动使下肢静脉血流减慢,容易形成血栓。
尤其是长途飞行、办公室久坐或长期卧床的中老年人,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更加明显。
医学统计显示,连续坐超过4小时,下肢血流速度下降30%以上,血栓风险成倍上升。很多中风或骨折卧床的患者,静脉血栓就是在这段恢复期内悄然发生的。
第二个共性是肥胖与代谢紊乱。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基于超过20万人的随访研究显示,BMI超过28的人群,静脉血栓发生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2.5倍。
肥胖会导致血液中炎症因子增加,血液高凝状态明显,同时腹部脂肪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流受阻。伴随而来的糖尿病、高脂血症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让血栓更容易形成。
临床上,很多静脉血栓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同时伴有肥胖或代谢综合征,这几乎成为一个明显的风险标签。
第三个共性是长期吸烟或长期用药。尼古丁和焦油会损伤血管内皮,使静脉壁失去光滑度,更容易让血小板聚集。
而一些慢病患者常年使用雌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化疗药物,这些都会改变凝血系统平衡。医学数据显示,口服避孕药使用者静脉血栓的风险比未使用者高出3到6倍。
很多女性在绝经期长期激素替代治疗,如果没有规范评估,也容易被血栓悄悄盯上。
第四个共性是家族史和年龄因素。血栓形成与遗传有关,部分人存在先天性的凝血功能缺陷,血液容易处于高凝状态。
如果家族中有过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患者,那么后代风险会显著提高。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液流速减慢,血小板功能活跃,这些都让血栓的可能性增加。
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的静脉血栓发病率是50岁以下的3倍,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群更需要警惕的原因。
要想降低风险,首先要保持规律活动。即便是工作繁忙,也要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几分钟,避免久坐带来的血液淤滞。
其次要控制体重,科学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保证足够的蔬菜和优质蛋白。对于长期需要服药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用药带来额外风险。
若有家族史的人,更应做到早筛早查,必要时接受医生建议的预防性干预。对高危人群,医生也会建议穿弹力袜或进行抗凝治疗,这些手段都被证实能有效降低血栓风险。
静脉血栓并不是无法预防的疾病,它背后的触发因素大多来自于生活方式和身体状态的长期积累。正是因为它隐匿,才更需要提前警觉。
如果能够避免这四个共性,血栓的发生率会显著下降。医学共识普遍认为,改变生活习惯,早期识别风险,是防止血栓的关键。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坚持里。保持活动、管理体重、合理用药、关注家族史,这些小事往往决定了未来能否远离大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素杰,师婉.下肢骨折患者术前血清瘦素、sVCAM-1表达与其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医药,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