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涉毒即禁演’的红线,是对缉毒英雄的告慰,是对青少年的守护”
近日,涉毒艺人苏永康拟于10月初在温州举行演唱会被网友投诉举报。9月16日,大麦网已经下架其相关演出,演出主办方已向审批单位提交演出取消的申请。
这一结果,既坚守“涉毒艺人禁登舞台”底线,更彰显社会对毒品零容忍的共识。
涉毒艺人不能复出,核心在于其会击穿社会底线。艺人作为公众人物,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深远。若让涉毒艺人重返舞台,极易让青少年产生误判,淡化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毁灭性危害,甚至诱发模仿风险。
更重要的是,涉毒艺人复出,是对缉毒民警牺牲的漠视。在禁毒工作中,无数民警献出生命,用热血筑牢防毒防线,涉毒艺人却想顶着光环捞金,无疑是不可取的。
此前,孙兴、含笑、宋冬野等涉毒艺人尝试复出,均因舆论强烈反对而失败。这也印证了,即便现行法律未明确禁止涉毒艺人复出,但公众对触碰禁毒红线的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
社会从不会拒绝涉毒者回归正常生活,三百六十行有大量岗位可供选择,但艺人的“公众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传递正向价值。允许涉毒艺人以明星身份亮相,实则是用公众关注度为其“洗白”,违背公序良俗,也伤害社会情感。
值得追问的是,为何在明确的社会共识下,涉毒艺人演唱会仍能通过前期审批?根源在于监管存在漏洞。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涉毒艺人名录库,各地区信息不通畅;相关从业限制多为行业规范,缺乏法律强制力;审批依赖主办方自查,平台售票前难实时核验,这些盲区给了违规操作可乘之机。
此次苏永康演唱会虽已取消,但公众的讨论不应止步。相关部门审批演出时,不能仅以“报批资料合规”为由放行,面对涉毒艺人这类特殊情况,更需从社会影响、价值导向等维度综合考量,主动回应公众关切。
堵住漏洞,需构建多重防线。推动“涉毒艺人终身禁演”入法,明确禁止其从事台前活动;建立全国统一的涉毒艺人名录库,实现全链条数据共享与强制核验;落实问责机制,重罚隐瞒信息的主办方和失职平台,形成有力震慑。
舞台可包容多元艺术,却绝不能为涉毒行为“开绿灯”。守住“涉毒即禁演”的红线,是对缉毒英雄的告慰,是对青少年的守护,更是让演艺行业真正传递正能量的保障。这道底线,不容动摇,更不容突破。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