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乘坐17号线二期
9月17日上午,伴随着嘀嘀嘀的地铁列车关门声,17号线二期正式开通。作为一条穿城而过的地铁线路,其经过的不少区域都承载着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深刻记忆。因此在车站装修方面,一些站点根据所属区域的不同,将地区特色引入车站装修。黑、白、灰的空间底色,独立于其它线路外的线条装饰,拍照格外出片,未来这些站点或将成为拍照打卡胜地。
机车厂站:
穿行太空的时空隧道
▲机车厂站
走进机车厂站,人们无疑会为它前卫、大胆的设计风格所惊叹。整个车站内宽敞、大气,两边墙面装饰的弧形线条灯带,让人宛如穿行于时空隧道中。位于B口附近的星空顶设计,让安检进站的人恍若即将登上飞船,穿行太空、时空隧道中。
据成都轨道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王安东介绍,机车厂站以“成都的铁路历史”为主题,从高铁车头、铁轨和隧道等事物中提取设计元素。
其中,在站厅采用椭圆形太空银色铝板与条形灯带组合,如高铁车头划破空气的流线;深蓝色穿孔铝板上,LED可变色点状灯如银河繁星,条状灯带似行星轨道,营造出“铁轨连星河”的梦幻氛围。平行斜向布置的灯带,将原本高低错落的空间转化为富有节奏的“轨道韵律”,暗合铁路发展的递进感。
记者注意到,机车厂站之所以带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这也得益于车站的无柱设计。据中国铁建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二期总包部指挥长杨连刚介绍,机车厂站穹顶长172.6米、宽21.7米,这样的设计就是想带给乘客更加放松、愉悦又充满新奇的乘车体验。
二仙桥站:
工业记忆的完美复刻
▲二仙桥站
说到成都的二仙桥,不少市民的第一反应是这里有很多工业厂房,二仙桥曾聚集了机车车辆厂、红砖厂等厂房。为了留住这份独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二仙桥站将记忆融入了现实。
▲二仙桥站
走进车站内,可以看到旧厂房天窗轮廓的完美复刻,也可以看到清水混凝土粗砺肌理与漫反射铝板柔和光泽的碰撞,还可以看到位于通道顶部,从厂房圆形灯具上提取的时代烙印。侧跨的铁锈红色金属丝网,既满足透空率要求,又暗合红砖厂房的斑驳质感。
建设北路站:
将街巷搬进车站
建设路是成都市民打卡最多的、最受欢迎的街区之一,这里的夜市、美食同样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这份独特的街巷文化,正是成都慢生活、烟火气的最佳呈现。
据杨连刚介绍,建设北路站的设计就以“成都街巷文化”为魂,从老成都鳞次栉比的街巷中提取人字坡屋顶、穿斗结构等元素。
站在车站向上望去,天花板如街巷屋顶的有机拼接:白色穿孔铝板、香槟金色金属丝网与木色铝板交错,再现“屋舍相连、高低错落”的市井意象。同时,悬于空中的简化灯笼造型灯具,是街巷的标志性符号。
西大街站:
少城文化的完美呈现
▲西大街站
西大街站深植于成都“少城”内,这片“城中城”,以“鱼骨状”街巷格局延续三百年,留下“千城皆如围棋局,唯有少城鱼骨肌”的独特印记。
为了将少城文化完美呈现,西大街站将街巷肌理与民俗记忆熔铸于空间设计中。
步入西大街站站厅,目光会第一时间被天花板吸引。车站以银色铝板勾勒鱼骨般的形状,再现了少城特有的“鱼骨状”街巷脉络。灯光从小孔中透出,像晨光穿过古老街巷。视线向远处延伸,金属格栅与灯带纵向排布,勾勒出一条深邃而富有韵律的文化长廊。
此外,LED灯带具备日常与节庆双模式,春节的暖红、中秋的澄黄,让车站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城市客厅”。
省骨科医院站:
川西美学与现代设计交融
▲省骨科医院站
步入成都地铁17号线二期省骨科医院站站厅,川西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交融并置,营造出古今相连的艺术空间。设计团队从川西传统民居中汲取灵感,以金属和线性灯光等现代材料,替代传统木石元素,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同时,传递出轻盈通透的现代气息。
抬眼望去,站厅顶部采用激光雕刻的银白色铝板,再现川西古建筑中经典的“卷雷纹”吉祥纹样。站厅以 “双柱起拱造型” 为骨架,现代金属丝网与线性灯具交织,勾勒出川西传统 “穿斗结构”,无需横梁,仅以柱直接承檩的古老智慧,经工业材质重构后,再现了川西民居的传统造构形式,又通过无遮挡设计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此外,楼梯口附近的赭石色铝板柱身,如饱经风霜的古墙,与通透的金属网形成 “刚柔对话”,诉说着建筑的岁月沧桑。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摄影 王勤
编辑 杨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