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访问中国期间,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面对记者时说:中国不仅不容忽视,而且值得交往,哪怕有所谓的不确定性,但他们也不怕。”
客观来讲,彼得·凯尔几乎说出了一句在其前任们口中难以想象的话。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这位英国高层此次访华之行的“核心注脚”。
也是英国工党新政府向世界发出的一個清晰信号,那就是那个在对华政策上自我矛盾、首鼠两端的英国,似乎准备改变自我,拨乱反正了。
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的看到,这番“值得交往”的表态,背后其实不是什么友谊羁绊,而是迫于现实的清醒。
用一些人略带戏谑的口语来说,英国这是摆低了姿态,“上门要饭”来了。
也就是英国看中了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合作的机遇。
那么英国为何从前几年的对华强硬的歧路上,开始回头了呢?
不可否认的是,曾几何时,中英关系也曾有过一段蜜月期,被双方称为“黄金时代”。
在那一时期,英国的战略可以说是精明且务实的,双方合作,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就为英国金融、旅游等多个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然而,这条共赢之路,并未不间断的走下去。
后来,由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以及英国国内政治思潮的转向,后来的保守党政府逐渐迷失了方向。
所谓的“全球英国”战略,在他们的实践中,直接演变成了“被意识形态绑架,对抗中国”的扭曲姿态。
他们的一系列“反华”操作,看似向美国表了“忠心”,实则让英国付出了沉重的现实代价。
因为中英关系变差的那些年,英国不仅失去了中国这一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带来的诸多投资与合作机会,更让英国企业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而在工党上台时,他们接手的英国,其实是一个增长停滞、通胀高企、深陷脱欧后遗症的国家。
很显然,对于斯塔默政府而言,振兴经济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也是其执政合法性的生命线。
而要实现经济增长,答案不言自明:中国不容忽视,更值得交往。
英国统计局的数据冰冷而真实:中国是英国重要贸易伙伴以及出口市场。
去年,英国对华商品出口额高达420亿英镑。
很显然,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政府来说,他们都不会主动切断与这样一位伙伴的联系。
于是,便有了凯尔大臣的这次“低姿态”访华。
他的行程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先飞华盛顿,再抵北京。
这既是平衡,也是宣告英国的外交政策将更多的服从于自身利益。
而凯尔大臣访华的核心任务非常具体,那就是出席中断七年之久的中英联合贸易和经济委员会(JETCO)会议,与此同时,他还要重点推动英国农业、汽车和专业服务进入中国市场。
英国希望用态度和协商,换来真金白银的市场准入。
因此,我们不必对英国的“低姿态”过度解读。
这并非卑躬屈膝,而是一种务实的战略计算。
凯尔大臣一边说着“中国伴随不确定性”,一边强调“这不应吓倒我们”,其潜台词是:风险存在,但利益更大,所以我们选择积极管理风险,而非因噎废食。
他甚至主动谈及棘手的新建使馆问题,甚至还巧妙地为中方说话, 这种态度,其实也是在为双边关系“拆雷”,营造合作氛围。
对于中国而言,英国的转变是一个积极信号。
我们的底气在于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我们乐于看到英国的务实,但手中的“饭”给谁、怎么给,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合作可以,但必须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
英国想要中国的市场,那么他们能够拿出什么利益作为交换?
这才是未来谈判的核心。
彼得·凯尔的北京之行,以及他带来的斯塔默渴望访华的信息,标志着英国对华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从黄金时代到迷茫歧路,再到今天的务实回归,英国用十年时间证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在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的喧嚣终会散去,只有切实的国家利益才是永恒的指南针。
英国的“低头”,是向现实低头,是向发展低头。
总之,现在,球又回到了英国的半场,看它能否拿出真正的诚意,让这场迟来的务实合作,真正落地生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