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场上最怕的不是敌人太多,而是朋友开始沉默。
9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秀。
250名美国议员组成的代表团齐聚以色列,表面是声援,实则却暗藏寒意。
但就在这场高调集会中,内塔尼亚胡突然对中国开火,指责中方“联合卡塔尔围攻以色列”,声称中国操控社交媒体发起舆论战。
这番言辞不仅令观察者哑然,也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谁在围攻谁?又是谁在转移焦点?
美国议员访以的“政治秀场”,热闹背后藏着心结
250名美国议员齐聚以色列,这场声势浩大的访问一时成了国际焦点。
《华盛顿邮报》直言,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最具“政治分量”的外宾接待。
看上去,美国政界是铁板一块来撑以色列,实际上却是各怀心思的政治作秀。
共和党议员想强化对华强硬立场,民主党则在“挺以”这条老路上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失了犹太裔选民的心。
但无论哪一派,都没有真正为以色列的空袭行为背书。
美国国务院的表态冷冰冰,连“自卫权”这句老话都没提,只说“感到遗憾”。
对内塔尼亚胡而言,这场访问来得正是时候。
国内反战浪潮高涨,支持率一路下滑,已经跌破30%。
街头抗议此起彼伏,民众对政府军事冒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于是,他借这场美议员的“团建之旅”,搞了一场“外交造势”的逆袭。
可就在这场政治秀最热闹的时候,以色列军方却选择空袭多哈。
在哈马斯与卡塔尔就停火谈判的关键时刻下手,结果误杀卡塔尔安保人员,直接点燃外交炸药桶。
国际社会的反应毫不含糊:联合国多国代表齐声谴责以色列违反国际法。
卡塔尔火速召回大使,阿联酋、沙特等国态度罕见一致,指责以色列“践踏外交底线”。
面对四面楚歌的局势,内塔尼亚胡急需一个出口。
他找到了熟悉的“替罪羊”——中国,试图通过“反华”来重塑自己是“被围攻”的角色。
美以之间的裂痕并不新鲜,只是这次更加明显。
特朗普政府时期大幅削减对以军事援助,拜登上台后,国会更是推迟了对以色列的武器交付法案。
这背后,其实是对内塔尼亚胡政府越来越多军事冒险行为的战略疑虑。
换句话说,美国虽然嘴上还在挺以,但心里已经开始算账了。
内塔尼亚胡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更急着用“外敌”来巩固“老朋友”的同盟。
以色列的“指控陷阱”,中国真在“围攻”它吗?
内塔尼亚胡这次的“甩锅”操作,可谓毫无新意。
他指责中国与卡塔尔“联合围攻以色列”,理由是“通过社交媒体策划对以色列合法性的攻击”。
问题是,这个说法经不起任何技术和常识的推敲。
社交媒体平台像TikTok、X、Instagram,几乎都是美国企业主导,中国连服务器都碰不到,怎么操控得了?
更何况,中国本土网民对中东局势的关注度远低于国内议题,这种“围攻”听起来更像是内塔尼亚胡的自说自话。
更讽刺的是,就在他指责中国发起“信息战”的同时,以色列却被爆出投入200万美元搞“水军工程”,在美国社交平台上发布亲以内容。
这一操作被媒体扒出后,反而坐实了“谁在制造舆论战”的问题。
内塔尼亚胡的逻辑就像打碎了邻居的窗户,却反过来指责别人窗户太脆。
但他为何如此执着于“围攻论”?
根本原因是,他需要一个“更大的敌人”来掩盖自己在加沙冲突中的失败。
据统计,自2024年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近6万人死亡,国际刑事法院甚至对内塔尼亚胡本人签发了逮捕令。
在这种背景下,他急于把自己从“加害者”变回“受害者”,而中国成了这个叙事里最方便的靶子。
与此同时,卡塔尔没有忍气吞声。
面对以色列空袭本国首都、误杀本国安保人员的行为,卡塔尔不仅在联合国强烈抗议,还公开感谢中国“基于正义的立场发声”。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表态也很明确:以色列严重侵犯主权,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这不仅是一次外交谴责,更是对所谓“信息战”指控的直接回击。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角色从未模糊。
无论是沙特与伊朗的和解,还是对“两国方案”的坚定支持,中国始终站在国际法与正义的立场上发声。
而以色列的指控,不但站不住脚,反而更像是一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闹剧。
中东格局的“权力重构”,谁在被孤立,谁在被靠近?
今天的中东,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只听美国“指挥棒”的地盘。
以色列的孤立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外交与军事冒进的直接结果。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批评以军行动“破坏地区稳定”,德国外长也表示“对以色列行为日益感到不安”。
英国议会更是罕见地将“重新评估对以政策”列入议程。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场景。
经济上,欧盟已对部分以色列商品加征关税,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同比下滑超过12%,旅游业也因安全形象受损,损失超过50亿美元。
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实打实的惩罚信号。
孤立的感觉,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南方”的集体崛起。
中国被《金融时报》称为“中立秩序的填补者”,在巴以问题上始终坚持“两国方案”,赢得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广泛信任。
俄罗斯与土耳其也在这场博弈中扮演关键角色,联合呼吁停火,推动多极化格局,削弱了美以传统影响力。
美国自身也陷入两难。
一方面,它提出“印太战略优先”,对中东事务明显收缩。
另一方面,面对以色列的不断“添乱”,又不得不维持表面上的支持。
这种左右拉扯的姿态,让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信誉不断缩水。
连军火商都开始感受到压力。
洛克希德·马丁因对以军售而遭遇股价重挫8%,这暴露出“战争经济”模式的脆弱性。
过去靠战争赚钱的老路,在全球新秩序面前已经越来越走不通。
内塔尼亚胡想用“中国威胁”来挽救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结果却暴露了更深层次的焦虑:旧的盟友不再无条件支持,新的对手越来越难对付。
所谓“围攻”,与其说是外部压力,不如说是内政外交错乱导致的自我困局。
甩锅不是出路,反而是自我孤立的加速器
内塔尼亚胡或许短暂稳住了美国议员的同情,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批评并未消散。
靠甩锅中国,换不来外交豁免,更掩盖不了战争带来的后果。
当一个国家开始频繁指责外界时,往往说明它已经失去了对内的掌控力和对外的信任度。
中东不缺火药味,缺的是冷静和规则。
而真正能赢得尊重的,从来不是话多的“受害者叙事”,而是行得端、站得稳的秩序守护者。
历史不会替黑白说话,但时间终将让每一场“甩锅”戏码,露出原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