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长河里,医生是一盏灯,而老师,是点燃灯芯的那只手。当第一缕晨光掠过病区的走廊,青年医师们已悄然接过前辈的火炬——他们左手托起跳动的脉搏,右手翻开仍带体温的教案,把每一次听诊、每一次缝合、每一次与家属的促膝长谈,都写成给后来者的“行医说明书”。
——来自西安市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下肢病区王谦的一篇带教日记
刀子嘴菩萨心
很多学生第一次见我的时候,都觉得我不太爱说话,脸上也没什么表情,看起来很严肃、不太好接近,给人的第一印象有点“冷”。但熟悉之后,大家慢慢会发现,我并不是故意摆架子,只是习惯了把教学这件事看得很重。
如果学生在工作中出现了原则性的问题,我确实会批评得比较直接,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不留情面。当然,我并不是故意让学生难堪,只是觉得,有些错误如果现在不指出来,将来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与其来日痛悔,不如今朝铁腕立章不过”。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带教老师从来不会当着患者或者家属的面去批评学生,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学生的尊严和形象,同样需要维护。穿上这身白大褂,不只是代表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信任。患者把生命与健康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很乐意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拿出来分享。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走过的弯路,我都希望能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们少走一些弯路。每当病例讨论或者教学查房时,我可能都会提很多问题,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挑刺”挑得有点过头,领导有时候也会提醒我“别太较真”。其实我并不是故意为难谁,只是习惯了从细节入手,把问题想得尽可能全面。医学这门学科,容不得半点马虎。
做医生,不只是技术活,更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我们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一个个有情绪、有故事的人。只有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担忧,才能建立起信任,治疗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否则,哪怕方案再好,患者不接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也经常跟学生们说,临床上有很多“坑”,有些看起来不起眼,但一旦踩进去,后果可能很严重。我们得学会从别人的经历里吸取教训,把别人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