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来讨论一个问题。
同样一条床单,是酒店的床单干净,还是医院的床单干净?
以我的第一感官来说,觉得是酒店的。
毕竟看起来白净平整,还会喷点香味;医院的总让人感觉带着一股消毒水味,还有一些洗不掉的奇怪印记。
但要真讲起标准,答案还真不一定。
医院的床单必须消毒处理、集中灭菌。而酒店的呢?有的用大洗衣厂,有的自己洗,还有的,咱就不多说了,偶尔看个曝光都能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
那为啥这个事情会让人违反直觉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深的逻辑:“卫生”是标准,“干净”是感觉。
你可以拿出一堆检测报告证明合规,但只要顾客心里觉得别扭,那这东西就脏了。
讲道理在这时候没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谁都不喜欢吃饭的时候还被科普这个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这几天我们看到老罗和某贝之间的“预制菜之争”,其实根子也在这。
老罗说自己去某贝吃饭,感觉菜都是预制的,体验感差,都冷的,他说这话的时候,我觉得他应该不是啥阴谋论,也不是要搞倒谁,就像是我们平常下个馆子,吃完后不满意,随口一喷。
贾老板的回应是啥?
一句话总结——“我这菜不叫预制”。
还公开发声明、开直播,甚至要走法律程序,语气之坚定、姿态之自信,就真像他们说的要发起一场对老罗的万人大战。
但问题是,消费者跟你不是一个频道。
更何况某贝装修风格给人感觉是平民路线,人均价格却不输海底捞。
那就赌你的品质和服务了。
在服务不是很突出的情况下,你说这叫“中央厨房标准化出品”,人家就听成“你不是现炒的”;你说这叫“冷链配送快速锁鲜”,人家就觉得“你用的是冷冻的”;你说这是“现代工业餐饮工艺”,人家就想:“所以你不亲手做咯?”
你看,这跟那床单事儿是不是很像?
没人说你不合格、违法啥的,也不是东西不能吃。
只是消费者心里膈应了——我以为你后厨起码是个厨子,结果是个调味包操作员,熟练的把袋子剪开加热。
那种“被骗了”的感觉,比菜凉还让人冷。
我们最后再聊聊这场争议真正暴露出来的东西——不是老罗对某贝的愤怒,而是这个时代的消费者,正在用行动拒绝“听不懂人话的企业”。
如果你认真复盘这场争议,其实就会发现一个核心事实:消费者早就不需要你“解释”什么是预制菜了。
因为这里的“是不是”从来就不是一个物理定义,而是一种心理判断。
这就像那条“医院洗的床单”——你说再多,它依然脏。所以贾国龙说,“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其实他真没撒谎。
在他的世界里是真的。
但问题是,那不是顾客的世界。
顾客不在乎你怎么叫它,顾客只在乎自己吃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如果他感觉这菜是复热的、是流水线的、是没诚意的,那它就是预制菜。
就这么简单。
说白了,在这场争论中,“预制菜”是技术名词,但更是情绪载体——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感下降的愤怒,对“被糊弄”的敏感,对高价低质的厌倦,也承载着一种被迫适应标准化时代的无力感。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还问我同事有没有去吃过某贝,他们反应大都就是味道一般,看上去还行,另外共同点就是挺贵的。
并且去过一次就不想再去了,倒不是因为高于他们的人均消费,只是同等的价格,现炒,服务好,味道好的可选项太多了。
所以当罗永浩一句“全是预制菜,还贵,我觉得恶心”砸出来,哪怕有失分寸,也瞬间击中了很多人的潜在怨气。
而当贾国龙选择用“标准回应情绪”,用“定义对抗感觉”,他就已经输了。
这不是因为他不聪明,而是因为他站错了位置。
讲到底,这事情也给商家们上了一课:今天的消费者早就变了。
他们不是要跟你辩论定义,而是想拥有“我说了算”的感受权和选择权。
你想讲理可以,但前提是得先听人话。
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企业塑造文化”的时代了,而是“消费者定义文化”的时代。
你可以定义你卖的是什么,但你没法定义我愿不愿意买。
而这也许是罗永浩没必要多说一句,贾国龙却无论如何也说不明白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