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私募圈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9月以来,私募产品备案数量突然断崖式下跌,前16天仅备案371只,比前8个月月均1000只以上的水平大幅缩水。更值得注意的是,备案周期也从平均8个工作日延长至12.23个工作日。
这让我想起一个投资界的真理:市场炒的是预期差,而不是现实差。监管趋严的表象下,隐藏着什么样的资金动向?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一、预期差才是制胜关键
在股市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真正决定股价走势的,不是当下的基本面,而是市场预期与现实的差距。这就是著名的"困境反转"理论。
举个例子,2025年6月中国平安发布融资公告时市场毫无反应,但到了六月底股价突然启动。很多人归因于海外环境改善,但真相是机构早已提前布局。
二、透过数据看本质
为什么散户总是后知后觉?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机构大资金的操作往往隐藏在看似平常的交易中。他们不可能打无准备之战,只是普通投资者很难察觉。
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系统显示,在中国平安股价启动前,机构资金早已活跃多时。下图中的橙色柱体就是"机构库存"数据,代表机构资金的活跃程度。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三、没有无缘无故的异动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股市里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异动。机构资金的操作都是有迹可循的,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观察角度。
看看下面这几只股票的表现:
这些股票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股价看似平淡甚至下跌时,机构资金却异常活跃。这种背离往往预示着后续的行情变化。为什么我们觉得股票难做,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你没有看到真实的交易现象,如果你连真相都不看到,还谈什么盈利,所以先要从看到真相开始(。
回到开头的私募备案问题。监管趋严导致备案数量下降,表面看是行业收缩,实则可能是资金在寻找新的配置方向。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资金的真实流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量化数据才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市场的本质。建议每位投资者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析工具,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人云亦云。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