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卫视报道,如今,随着2025年大豆收获季的到来,美国农民急得直抓头发,而中国市场的门依然紧闭,令人无法忽视的是,这场贸易僵局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农业体系的深度危机。
![]()
美国大豆生产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它是美国农业出口中的一大支柱,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许多州的经济几乎是建立在这一作物上。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占据了美国大豆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一。然而,2025年大豆收获季启动时,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突然曝出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中国市场空无一单!这意味着美国的豆农们不仅要面对滞销问题,还可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大豆腐烂在仓库里。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2025年之前的前八个月,中国仅从美国进口了300万吨大豆,相比2024年的2213万吨,几乎减半!在过去,中国每年都会成为美国大豆市场的“支柱”,而如今,这个“支柱”却像个空壳,早已没有原先的支撑力。
特朗普作为美国总统,向来以直言不讳和“美国优先”政策著称。近期,他再次通过社交媒体高呼美国大豆的“伟大”,并要求中国“尽快把订单增加到之前的四倍”,以此减少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然而,面对如此强硬的要求,中国方面没有给出回应,反而是美国大豆的出口量继续下降。
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时,特朗普曾以高关税威胁中国,要求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农产品。然而,尽管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施加了多重税务压力,但中国并没有完全屈从,反而在大豆采购上做出了战略调整,逐渐加大从南美,尤其是巴西的进口量。特朗普似乎低估了中国在大豆采购上的灵活性和战略眼光,认为单纯通过关税施压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结果。但现在看来,这种“以压制换取订单”的策略,显然没有如特朗普预期的那样奏效。
![]()
美国大豆遭遇冷遇,并非仅仅是中国“不买账”的问题,更是美国农业政策和市场策略的系统性失败。
第一,补贴政策的副作用
美国政府对于大豆种植农民的补贴政策,本应是为了缓解贸易战带来的损失,但却意外地“鼓励”了更多的过度种植。从2018年起,美国政府向农民发放了230亿美元的补贴,原本是为了帮助农民度过贸易战带来的困境,但这一政策却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市场规律。农民们不再关注市场需求,反而依赖政府的补贴进行盲目扩产,导致大豆过剩,而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增长。
第二,价格问题成了决定性因素
美国的大豆价格已被补贴推高,脱离了全球市场的实际需求。相比之下,巴西的大豆生产成本低,价格更具竞争力。数据显示,美国大豆的到岸价高达530美元/吨,而巴西的仅为400美元/吨,这一差距使得中国等买家在采购时首选南美大豆,而非价格更高的不稳定的美国大豆。
第三,政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风险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加上频繁变动的关税政策,让中国等大豆进口国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每一次政策的调整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中国的大豆进口商在选择供应商时自然倾向于选择更为稳定的南美巴西。相比之下,美国的政策不确定性令中国企业感到无法预测的风险,使得它们不得不寻找更为稳妥的进口来源。
美国大豆失去中国市场,表面上看是单纯的贸易争端,实际上却是全球农业竞争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南美,尤其是巴西,凭借更低的生产成本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已经悄然崛起,成为全球大豆市场的重要供应方。而美国如果继续“以关税为武器”与中国争夺大豆市场,最终可能会走向“自己打自己”的恶性循环。
![]()
要想打破目前的困局,首先必须摆脱对补贴政策的过度依赖,减少对农民的干预,让市场决定生产。而特朗普政府若能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保持稳定性,并与中国等大豆进口国开展长期合作,将有望重新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如果继续依赖贸易战和单边主义,美国农业恐怕将永远陷入“自嗨”的局面。与此同时,美国需要进一步加大与南美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全球农业联盟。而最重要的是,美国农业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