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3年夏天,台中一户人家办了一场不算小的家宴。
桌子从屋里摆到了院子,七十多个人围坐一圈,连邻居都借了几把椅子过来。
气氛不算拘谨,但也不是完全轻松。
中间那位戴眼镜的客人,大家都盯着他看。
他从旅行包里拿出两瓶酒,满是灰尘的玻璃瓶身,贴着红白相间的标签。
他说:“这是省长送的茅台,大家尝尝正宗的味儿。
说完,全场笑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背后,其实藏着四十多年的断线亲情和一段几乎没人知道的历史。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姜昆是当年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的团长,也是相声界的代表人物。
说起来,他从艺几十年,舞台上讲笑话无数,可真正让他动情的,不在台上,而是在台下——在台湾台中那场家宴上。
他是去演出的没错,是随央视和艺术团一起过去的。
当时正值两岸文化交流刚刚破冰不久。
那年4月,汪道涵和辜振甫刚在新加坡见了一面,史称“汪辜会谈”。
这场会谈不算破局,但起码给两岸交流开了个口子。
7月,大陆方面立马组织了一支大规模演出访问团赴台。
阵容有点豪华:姜昆、冯巩、唐杰忠、牛群、黄宏、李金斗,还有央视的倪萍。
那时候台湾观众对这些名字并不熟,但演出一上台,反响超出预期。
台北、台中、台南三地,场场爆满。
可姜昆去台中的目的,不只是演出。
他是专门请了假,要去见一个人——他从未谋面的舅舅。
这位舅舅,是他母亲的亲哥哥。1949年,跟着国民党青年军去了台湾。
那时候很多年轻人都被编进部队,撤退时也没得选。
一走就是四十多年。
那期间没人知道他在哪儿,后来也没人敢问。
姜昆的母亲一直在找。
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开始放开探亲,她就托人四处打听。
靠着一个在日本的老朋友,1989年终于联系上了。
但因为那会儿两岸还没有直航,她只能飞去东京,在一家小旅馆见了失散几十年的哥哥。
两人见面那天,谁都没说话。
只是握着手,坐了整整一个小时。
后来她告诉姜昆:“你一定得去看看他。
他一个人在那边,没成家,也没孩子。”
所以1993年那次机会,他无论如何也不想错过。
到台中的那天,天气闷热。
姜昆带着几个随行人员打车过去,车开进巷子时,门口早已站满了人。
舅舅穿着白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眼圈却红着。
他站在门口一句话没说。
等到全家人都坐下,姜昆才打开包,从里面掏出那两瓶茅台。
他说:“是我妈交代我带的,说一定要让你尝尝。”然后又加了一句:“这是贵州省长送我的,保真。”
这话一出口,大家先是一愣,然后就笑了。
有人还真试着问:“不是说你们大陆的茅台在台湾都是假的?”姜昆笑着回:“今天这两瓶,假不了。
以后喝的不像这味儿的,您就别信。”
说到底,他不是在夸酒,是在给舅舅撑面子。
那时候,两岸之间的误解很多。
有人说大陆的货不行,有人说交流只是走过场。
姜昆用一句玩笑,轻轻化解了那些尴尬和疏离。
饭后,舅舅拉着他去看老照片。
那是一张泛黄的合影,拍摄时间是1947年——照片里舅舅十八岁,穿着中学军训服,站在家门口。
姜昆看了半天,什么话也没说。
那晚的家宴后来成了那条街上的传说。
有人说:“几十年了,终于又有人从那边回来。”也有人悄悄问:“你说我们啥时候也能回去看看?”
姜昆没多说话。
他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团聚。
这是在历史夹缝里的一次偶遇,是几万离散家庭里的一个缩影。
演出团离开台湾前,台北的记者问他:“你这次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想了想,说:“就是觉得,原来很多事不是不能做,是没人开始做。”
那两瓶茅台酒,后来一直摆在舅舅的柜子上。
没人再喝,也没再开封。
直到他去世前,还叮嘱亲戚:“这酒,别动,留着。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外省人”。
参考资料:
汪道涵、辜振甫,《两岸交流纪实》,海峡两岸出版社,2001年
赵玉平,《茅台:国家名片的百年故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
《人民日报》1993年7月10日,第2版,“大陆艺术团赴台演出盛况空前
倪萍,《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编,《两岸关系年表(1949—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