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读书几近为其唯一的出路。唯有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方有可能走出大山,实现命运的转变。首要之务,是引导学生养成求知的习惯,让他们得以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接受熏陶与滋养。其次,则是启迪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促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当前,世界各国教育部门均在探寻一种契合网络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在节奏快速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的功能不仅未能得到有效彰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抑制着人的创造力与求知欲望。尽管各学校纷纷开展各类活动,以扭转“成绩第一”的局面,但面临优生率竞争以及教师评价方式实质未变的压力,过度注重学科知识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亦未因地域偏远而有所改观。
孩子们入学时本怀揣着探索新知识的热情,然而这热情很快便在学校中消逝殆尽。教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对学习的淡漠情绪也随之滋生。在农村小学,诸多教师感慨道:“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匮乏,主动发言者寥寥无几。他们不爱思考,总期望老师直接告知答案;对待作业,也是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他人。在学生眼中,学习俨然成了一件痛苦却又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
究其原因,虽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但主要症结在于教师未能为学生营造饶有趣味的课堂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所谓课上得有趣,即学生以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学习与思考,对眼前呈现的真理感到惊奇乃至震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意识到自身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愉悦,为人类智慧与意志的伟大而深感自豪。”唯有源自学生内心深处对学习的渴望,才是真正的兴趣。部分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的场景,不过是一时的热闹,无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由此可见,若要让课堂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力求使学生对您所教授的学科萌生热爱之情
身为一名教师,最为引以为傲之事,莫过于学生热爱其所授之课程。故而,应尽力让学生将教师所教授的学科视为自己最为钟爱的学科,激励更多学生在该学科领域有所创新与建树。这绝非如同孩童玩过家家般,仅设计几个生动场景便能达成,而是需要教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去感染学生。
教师需持续提升自我。经验丰富的教师深知,在其所教授的学科中,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往往远超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范畴,此即所谓“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得有一桶水”之理。这便要求教师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随时随地通过各种途径汲取新知识,为自身注入新鲜活力;时刻关注教育发展动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竭力为学生打造顺应时代潮流、启迪心智的课堂。
秉持“真正为了孩子的发展”之理念教导学生。当下的素质教育,虽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区别,但仍存在为提高成绩而让学生进行大量繁琐练习的现象。此类行为令学生极为反感却又无可奈何。作为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的感受,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情感体验与学习方法培养的模式。放低姿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平等、民主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在知识学习方面,应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摒弃采用大量“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做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精简、高效、快乐的学习环境。
运用有效的课堂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知识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教师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够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答疑解惑、化解难点、纠正错误,还能引领学生认识人生、融入社会。从这个层面而言,教学语言宛如一把钥匙。然而,在农村小学课堂上,不少教师的语言存在重复啰嗦、华而不实、抓不住重点等问题,致使学生视听混淆,徒感疲惫却无实际收获。如此课堂,极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真正有效的课堂,应当是教师运用精练、准确、清晰且逻辑性强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成长中的求知欲,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的引人入胜之处。一个好的、有责任心的教师,完全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乐趣,而非把生硬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诚如19世纪美国教育家拉斯.曼所指出的:“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点燃孩子头脑中的“火把”。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如果点燃了孩子头脑中的火把,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就会成为一件很自觉的事,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指点迷津,“好学不如乐学”,教师们要做的就是激起学生的热情,培养他们思考的兴趣,点燃孩子头脑中的“火把”,让知识在孩子的脑中活起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游戏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声母j、q、x和ü相拼的教学中,为了突破“ü上两点要省略”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轻松的游戏环节,将它编成儿歌:“小ü见了j、q、x,擦掉眼泪笑嘻嘻!”还编成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情景表演:一天,小ü被爸爸批评了,它哭得好伤心呀,正在这时,j先生、q先生和x先生走来了,问明情况后,它们努力安慰了小ü,小ü听后,擦掉眼泪高兴地笑了。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角,参与游戏中去,亲身经历了活动,学生印象深刻,产生了比老师强制要求学生拼读、识记更好的效果。
为学生营造展现自我、收获成功的平台。课堂是学生进行个人展示、体验成功喜悦的重要场所。一堂成功的课,应让学生得以充分展现自我,在体验成功中树立自信。优秀且尽责的教师,理应想方设法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课堂表现的契机。因为一次成功的课堂表现,极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有一位在教育领域见解独到、颇具声望的校长,虽毕业于数学专业,但其出众的汉语写作能力,令众多语文教师都为之钦佩。他在回忆中学时光时,满怀深情地说道:“中学阶段,我的语文成绩格外优异,这全得益于高一的马老师。记得第一次作文,马老师在标题旁给我打了个5分(满分制)。这次满分体验,让我收获了成功感与自信心。自那以后,我便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写作文。”这位慷慨给予学生高分的语文老师,成功培养出了一位热爱语文的学生。学校教育理应致力于“塑造成功者”。
要懂得合理分配时间。在课程安排紧凑的情况下,许多教师一心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全然无暇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由表达个人见解,仅要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可。有时,学生脑海中闪现出一些新奇的想法,或是对某些问题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却被教师视为不成熟的念头而打断。长此以往,学生便养成了不愿主动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习惯。
然而,好奇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途径之一。因此,我们理应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应当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摸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并促使他们将这种动力转化为实际行动。此时,教师再适时给予指导,便能让学生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一旦学生拥有了成功的体验,自然会萌生出继续探究新知识的渴望。虽然为此可能会花费些许时间,但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乃一举两得之事!
常言道:“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之振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肩负着培育国家未来栋梁之重任,若学生缺失学习之欲望,国家之希望又从何谈起?故而,着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理应成为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不懈努力之方向。通讯员 王存金
楚雄市东瓜镇桃园明德小学高级教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邓小华《教育的智慧与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