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涌军威,墨凝国魂——安想珍毛体书《沁园春·九三大阅兵感怀》赏析
- 赵正科:罗浮书院院长
当安想珍以毛体书法挥就《沁园春·九三大阅兵感怀》,实则是在毛体艺术精神与当代家国情怀间,构建起一座气韵贯通的桥梁。从草书理论与毛体书法特质双重维度观之,此作既深契传统草书“尚韵、重势、求变”的艺术规律,又将毛体“气吞山河、魂系家国”的精神内核,融入对大阅兵这一时代盛事的书写,尽显书法与时代共振的艺术力量。
一、草书“作草如真”:以楷则立骨,铸军容之整肃
清代包世臣言“作草如真”,强调草书创作需以篆隶楷的“楷则”为根基,求其“谨也”——秩序、规范与理念的统一。安想珍此作,于狂放笔势中暗藏“楷则”筋骨:观“军旗猎猎”之“旗”、“雄师列阵”之“雄”,笔画虽连绵缠绕,却如篆隶线条般“中锋行笔,力透纸背”,起收笔的提按顿挫,暗合楷书的严谨法度,使狂草不流于浮滑。这种“楷则立骨”的笔法,恰与阅兵式上“军容整肃、气势严整”的视觉意象呼应:笔锋的沉稳为“骨”,恰似军人的钢铁意志;线条的劲挺为“架”,宛若方阵的规整阵列,让草书的“放”,始终锚定在“秩序”的基座上,既守草书“以楷为基”的传统,又以笔墨塑形“大国军威”的庄严。
二、毛体“气脉贯通”:以势驭篇,抒盛典之恢宏
毛体书法最具标识性的特质,在于“气脉贯通,势如破竹”——笔势随情感奔涌,全篇成一有机生命整体。安想珍承此精神,以笔势的“起承转合”,演绎阅兵盛典的“起承转合”:开篇“华夏金秋,盛典天安”,笔势如惊雷乍起,线条开张奔放,似庆典开篇的磅礴气势;写“军旗猎猎,雄师列阵”时,笔势稍作收敛却筋骨内含,如方阵行进的沉稳铿锵;至“东风利器登场,展科技尖端”,笔势陡然劲疾,笔画连绵飞动,恰似尖端装备亮相时的震撼张力;收尾“承命运,携睦邻友邦,共筑大同”,笔势渐趋平和却余韵悠长,如盛典落幕时的悠远祈愿。
通篇观之,笔势如一条奔腾的大河:时而惊涛拍岸(写军威),时而清流婉转(抒情怀),时而飞流直下(展国力),最终汇入“和平大同”的浩渺烟波。这种“以势驭篇”,既得毛体“气脉自流”的精髓,又让《沁园春》的词境与“大阅兵”的盛境,在笔墨的“势”中交融,使书法成为“时代精神的视觉史诗”。
三、草法“节奏化自然”:以虚实相生,映历史与未来之交响
宗白华论草书为“节奏化的自然”,强调其“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以及“儒道文化特质的融合”。安想珍此作,以“虚实、疏密、疾徐”的节奏变化,映现“历史回望与未来展望”的交响:写“忆抗战,叹同仇敌忾”时,字距紧密、笔势沉郁,墨色浓淡交错,似历史创伤的凝重记忆(虚处为“思”,实处为“痛”);书“东风利器,科技尖端”时,字距疏朗、笔势飞动,墨色清亮明快,如现代科技的创新活力(疏处为“展”,密处为“力”)。
这种“节奏化”的处理,暗合中国文化“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智慧:密处是“历史的厚重”,疏处是“未来的轻盈”;疾笔是“当下的震撼”,徐笔是“和平的期许”。而毛体书法“雄强中含浪漫,豪放里藏深情”的气质,又为这种“节奏”注入精神内核——让草书的“浪漫抒情”,与“家国情怀、历史担当”的“儒者精神”相融,使作品在“艺术之美”外,更具“精神之重”。
结语:墨光里的时代丰碑
安想珍的这幅毛体草书,并非简单的“笔墨复制”,而是以草书理论为“术”,毛体精神为“道”,将“大阅兵”的时代盛景,熔铸成书法的“时代丰碑”。它证明:毛体书法的传承,不止于“形”的模仿,更在于“魂”的接续——以笔墨承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以创作呼应时代的家国叙事,让传统草书艺术,在当代语境中,依然能成为“载道、抒情、鉴史”的生命载体,这正是安想珍此作的价值,亦是毛体书法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