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想反驳“普通人只能打工”的说法,可现实却一次次告诉我:在当下,这条路似乎成了大多数人的唯一选择。
前些年,社会尚未完全定型,普通人尚有“自谋出路”的空间。
那时,有门手艺就能安身立命。
缝补衣物的裁缝能靠精湛针法养活全家,开个小饭馆能凭家常味道留住街坊,修鞋、修自行车的师傅也能在街角撑起一家生计;
即便没手艺,摆个路边摊卖些日用百货,或是走街串巷做些小买卖,也能靠着吃苦耐劳挣得一份安稳。
可如今,社会逐渐定型,阶层固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普通人再想“靠自己”弄个饭碗的想法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曾经的“手艺饭碗”,大多抵不过时代的冲击:
机器流水线生产的衣服,又便宜又多样,样式更新速度远超手工制作,再厉害的裁缝,也难有人专程找他定制衣物;
修手机的行当更是如此,现在的手机多是集成化元件,品牌连锁店不仅提供三年保修,坏了直接更换零件,个人修理铺既没技术优势,也没品牌信任度,慢慢就都没了生存土壤,连这门手艺也在逐渐消亡。
小生意、小买卖的处境同样艰难。
路边摊受限于城市管理,难有固定经营空间;个人开的小饭馆,要和连锁品牌拼口味、拼价格、拼供应链,多数时候只能选择加盟,最终还是沦为“为品牌打工”;
就连曾经遍布社区的小商店、小集市,也渐渐被大型超市、线上购物平台挤压生存空间——只要某个领域有利可图,很快就会有垄断性的大平台入场,凭借资金、流量和规模优势,将零散的小经营者“收编”或淘汰。
那些年普通人赖以摆脱“打工身份”的生存空间,无论是小工厂、小修理铺,还是街头巷尾的小生意,都在时代发展中不断缩小。
毕竟,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在资本、平台和规模化竞争面前,除了“吃苦耐劳”,几乎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优势,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被市场淘汰。
仔细想想,对一个没有过人技能、没有特殊资源、也没有启动资金的普通人来说,除了出卖劳动力和时间去打工,还能做什么?
打工不需要太强的综合能力,不需要承担巨大风险,也不需要前期投入,当然是多数普通人的谋生选择。
可如今倒好,竞成了绝大多数普通人最终且唯一的生存选择,因为除此之外,早已别无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